寧夏青銅峽:讓“綠色文物”重煥生機
古樹名木,被譽爲自然界的“活化石”,是城市的特殊名片。調查顯示,在寧夏,近半數的古樹名木——總計593株中的281株,處於無保護狀態下的自然生長,佔比高達47.4%。此種狀況下,如何讓這些“綠色文物”重煥生機,成爲擺在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不過,在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兩株最近新上“戶口”的百年大青葡萄古樹,成了破解這道難題的關鍵。它們給出的答案是科技賦能、產業加持。
初冬的西北大地,萬木尚有綠意。來到青銅峽市大壩鎮上灘村,兩棵大青葡萄古樹綁上了大紅花,並掛上綠色牌子。牌子上,“古樹名木保護牌”的字樣異常醒目,名稱、級別、編號等信息一目瞭然。
按照相關規定,我國對古樹實行分級保護:樹齡500年以上的實行一級保護,樹齡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實行二級保護,樹齡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實行三級保護。
2021年,寧夏被列爲全國第四批古樹名木搶救復壯試點省區之一,林草部門實施了古樹名木搶救復壯行動,針對不同類型的古樹名木選取10株樣樹,每一株都有科學的診斷報告和診療方案。同時,寧夏還進一步落實保護養護責任制,加大了投入、技術、制度和機制支撐,積極培育專業保護組織,切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
今年以來,青銅峽市專門抽調技術人員組建普查工作組,通過查閱文獻、現場測定、入戶訪談、專家鑑定等方式,摸清了古樹名木的家底。目前,該市共有三級古樹22株,三級古樹羣1處。
此次授牌的百年大青葡萄古樹栽植於1905年,歷經119年的風雨洗禮,如今依舊風華正茂。它們結出的大青葡萄品質上乘,粒大圓潤,色澤通透,糖度達到20%,且固形物含量高,還在2023年獲得了寧夏果品大賽金獎。
“青銅峽市保存下來的老樹,非常珍貴,是不可複製的資源。更爲重要的是,它們的存在爲寧夏發展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提供了歷史依據。”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王世平說。
讓古樹逢春,不但需要科技先行,產業賦能更不可或缺。大青葡萄是當地的特色品種,西漢時期自中亞傳入。唐代詩人貫休的詩句“赤落蒲桃葉,香微甘草花”,就描繪了當時這裡的葡萄種植景象。
“百年老藤是難得的旅遊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稀缺的林木種質資源。這次舉辦百年古樹授牌儀式,我們專門邀請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寧夏農林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王世平教授正從古樹上繁育小苗,加緊保護這一優秀種質資源。”青銅峽市科技局局長官振華告訴記者。
近年來,當地秉持綠色、生態、健康的發展理念,持續擦亮大青葡萄這一“金字招牌”。依託葡萄產業種植優勢,青銅峽市打造了濱河大道向西的大青葡萄長廊、萬上路沿線的大青葡萄景觀帶等經濟“致富鏈”,並鼓勵農戶盤活房前屋後閒置土地資源,引導其將庭院經濟與葡萄種植有機結合,變院景爲“錢景”。目前,該市共有大青葡萄樹3.5萬架,年產量達500萬公斤。
授牌儀式上,上灘村村民樊建明作爲古樹責任人,表達了對這一產業的感激:“我就是靠着種大青葡萄致富的。今後我會更加精心地照顧好葡萄樹,帶動周邊種植戶共同發展。”
“我們將加大對葡萄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古樹搶救復壯和繁育推廣工作,提高鮮食大青葡萄的品質和附加值,同時積極開拓市場,強化品牌宣傳推廣,爲子孫後代留下寶貴財富。”青銅峽市委常委、副市長葛謙表示。(本報記者 王迎霞)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