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農質疑爲大選進口、平抑豬價

農業部責成中央畜產會今年5月到9月,實施豬肉進口獎勵措施。豬農不滿,質疑政府大選前夕平抑豬價,讓民衆買到平價豬肉,緊急進口如果成常態,代表打壓豬價也將成常態,揚言「豬農賺不到錢,就會退場」。圖爲民衆在賣場仔細選購豬肉火鍋肉片。(陳俊吉攝)

繼缺蛋,政府啓動雞蛋進口專案後,之後又因應國內減養和穩定國內豬價,農業部責成中央畜產會今年5月到9月,實施豬肉進口獎勵措施。豬農不滿,質疑政府大選前夕平抑豬價,讓民衆買到平價豬肉,緊急進口如果成常態,代表打壓豬價也將成常態,揚言「豬農賺不到錢,就會退場」,學者也指出,緊急進口會使供需變得難預測。

因應國內減養豬隻,加上近2年因俄烏戰爭造成國際原物料、能源成本上漲,導致今年3月起國際豬價大漲,農業部因此在今年5到9月實施豬肉進口獎勵措施,進口目標5萬公噸、每公斤6元補助來算,換算下來預算規模高達3億,盼補足國內安全庫存量,讓國人能買到合理價格的豬肉。

農業部統計,自開放申請以來,獎勵進口截至10月初申請數量約5200公噸,約目標獎勵數量的1成。

針對農業部的說法,豬農並不全然接受,普遍豬農認爲,政府當然希望民衆能買到平價豬肉,尤其在大選前平抑價格對選情有益無害,就算今年申請進口獎勵的業者並不多,但如果未來遇到缺豬肉政府就啓動進口獎勵,豬農在沒有利潤下就會紛紛退場,這對國內豬肉自給率的穩定沒有幫助,臺灣豬肉不怕競爭,但類似的緊急進口多了就是傷害。

臺大農經系教授張宏浩表示,穩定物價應該是由經濟部設立通則,然後農業部來配合,而不是農業部靠壓農產品價格來穩定物價,穩定物價確實對消費者有益,但消費者是農業部最該關心的嗎?農業部應該優先保障生產者權益纔對。

張宏浩說,消費者是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國產豬的,緊急進口卻會使供需變得難預測,假如國人不支持國產豬,產業自然會去調整,而不是先推動畜牧場的退場輔導措施,使得好壞品質的業者都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