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突出年度性、針對性、實效性。”在國新辦2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說。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是又一個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爲主題的一號文件,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文件從黨中央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農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既着眼當前,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中必須抓緊抓好的一些要事實事;也放眼長遠,着力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爲廣大農民羣衆送上了政策春風和民生關懷。
定調2025“三農”工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作出了系統部署。
韓文秀介紹,一號文件在穩定“三農”工作部署總體格局基礎上,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爲“兩個持續、四個着力”。“兩個持續”,即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着力”,即着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着力推進鄉村建設、着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去年我國克服了較爲嚴重的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大豆產量也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
今年糧食生產怎麼抓?“只能加強,不能放鬆!”韓文秀強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要擺脫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關鍵是靠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進行了針對性部署,並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關鍵在於構建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打破各主體之間的壁壘,形成農業科技攻關的強大合力。”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黃義建議,協同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農業科研需求從產業中來、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去。
促進農民增收是中心任務
“近年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但是要繼續保持較快的增收勢頭也面臨不小的困難和壓力。”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在解讀中央一號文件時強調,農民增收直接關係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爲“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
數據顯示,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進一步縮小到2.34∶1,經營淨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分別佔到農民收入的33.9%和42.4%,是農民收入的大頭。因此,中央一號文件着重從發展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兩方面入手,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興業才能富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着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炎天堯分析,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內容方面有3個側重點:突出特色,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文化賦能,促進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拓寬渠道,加強產品銷售渠道建設。
“鄉村產業發展的收益要通過銷售來實現,這要求強大的流通銷售體系作爲支撐,所以文件強調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炎天堯說。
文件還強調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對此,祝衛東提醒:“發展鄉村產業,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適合什麼就發展什麼,有什麼資源就發展什麼,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號’,不能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避免同質化、內卷式競爭。”
外出務工仍然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擺在了重要位置,強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而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24年,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超過了3300萬人,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作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是今年“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收入。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我國新型城鎮化還在繼續深入推進,農民進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勢所趨。據統計,2024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
“同時需要看到,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和鄉村之間流動,這是我國現階段甚至更長一個歷史時期都會存在的一個現象。”韓文秀指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就是要促進這一羣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時也要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欒健稱,今年文件在去年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與全面鄉村振興”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將鄉村建設放到縣域城市規劃佈局中統籌謀劃、綜合考慮。“這體現了黨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辯證思維,爲推動優化城鄉關係注入了強勁動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了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等具體的部署。比如,文件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通過這些措施,逐步使進城農民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
文件還強調,要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同時要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這方面主要考慮的是,在農民和土地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韓文秀說,“農民在城裡還沒有徹底紮根之前,不要急着斷了他們在農村的後路,要讓他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進退有據。”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集體資源資產流失甚至被侵佔問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持續深化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專項治理,推動集體“三資”(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更加規範有序、陽光透明。
本報北京2月24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