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要從釐清“中央和地方關係”轉向“政府和市場關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嶽上媛 北京報道

財政是實現國家治理、滿足公共需要、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2024年恰逢“分稅制”改革推行30週年,同時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財稅體制改革該走向何方?

4月27日,第六屆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在會上指出,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不是預算、稅收甚至政府間財政關係等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一個系統性和全面性的改革。回顧歷史,30年前的“分稅制”改革本質是釐清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當下新一輪財稅改革或更應聚焦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

財政“緊平衡”需注重支出結構與收入質量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馬海濤表示,當前中國財政收入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剛性支出壓力不減,財政收支矛盾加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凸顯,財政運行仍將在一段時間內處於“緊平衡”狀態。

財政部公開數據,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877億元,同比下降2.3%,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業緩稅入庫擡高基數、去年年中出臺的部分減稅政策翹尾減收等特殊因素影響後,可比增長2.2%左右。 分中央和地方看,一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805億元,同比下降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35072億元,同比增長1%。

馬海濤指出,應合理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及其調整力度,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根本指引,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的辯證統一。具體來看,要合理界定政府規模,避免政府支出責任的不合理擴張,明晰政府支出領域與方向。

去年底國務院發佈《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對12個重點省份的政府投資項目進行管理,提出在地方債務風險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嚴格規範控制新建與在建投資項目,以此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在4月22日舉辦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表示,接下來將指導地方合理把握專項債券發行節奏,優化政府投資節奏和力度,指導保障重大項目資金需求,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

另一方面,馬海濤指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在把握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時,要同時關注收入與支出。而收入方面則必須要考慮統籌問題,包括強化橫向各類資金的統籌,即加強“四本預算”統籌;強化縱向各級資金的統籌,即縱向政府間財力向上統籌;強化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的統籌。

此外,在收入方面,還應注重優質稅源的涵養,積極拓展財政空間,全面推進地方財政可持續能力建設,提升財政應對各類突發性風險的綜合能力。馬海濤認爲,當下應重點關注財政收入的質量問題,尤其是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的關係,前者的地位和阻力更大。

突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點任務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9856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教育支出10436億元,同比增長2.5%;科學技術支出1938億元,同比下降4.1%;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812億元,同比增長4.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708億元,同比增長3.7%;節能環保支出1223億元,同比下降2.4%;城鄉社區支出5614億元,同比增長12.1%。

馬海濤解釋稱,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新”體現爲新要求和新使命,新要求首先是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核心問題。財稅就是要服務於國家的戰略,包括助力科技自強、加快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數字經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等等。

以環保領域爲例,當前國內只有2018年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應對發展形勢,綠色稅制的完善也迫在眉睫。馬海濤指出,針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議題,當下的稅收調節仍然較弱,財稅改革若要真正體現綠色低碳,必須要保證多稅種、多環節、多項,同時還要將激勵和約束結合起來。

此外,在財稅上體現新要求還涉及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問題、增值稅鏈條問題,以及討論較多的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問題。馬海濤表示,地區消費能力差距會導致消費稅的稅負不均衡,下一步應繼續完善消費稅制度,強化調節引導作用,穩步擴大徵收範圍,分批後移徵收環節。

馬海濤認爲,下一步改革應更加關注科技、教育、民生等關鍵領域,一是支持科技強國戰略,二是支持教育強國戰略,三是支持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