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揪出蛋白質幫兇 導致阿茲海默症惡化

中研院(摘自中研院官網簡介)

與失智症高度相關的阿茲海默症,原來是有蛋白質當幫兇導致惡化!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團隊近期首度發現並證實,大腦中的蛋白質TDP-43促使阿茲海默症惡化,促使大腦中的蛋白質Aβ纖維化而產生Aβ寡聚體。該研究成果已於11月23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包括陳韻如、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助理教授施耀翔、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杜玲嫺,臺灣大學生技系張婷宇碩士接着加入團隊協力完成。

陳韻如表示,全球約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近6、7成都是阿茲海默症病患,但目前阿茲海默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

過去科學家認爲,阿茲海默症起因於腦組織無法清運乙型類澱粉蛋白質Aβ(Amyloid Beta)及Tau蛋白;近年有研究發現,約30%到57%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囤積另一種蛋白質TDP-43,且通常會有更嚴重記憶喪失及海馬迴萎縮。

陳韻如團隊透過多種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實驗證實,TDP-43會與Aβ結合,誘發形成Aβ寡聚體,雖可延緩Aβ纖維化,但對神經系統的傷害比纖維化更大。因此,讓阿茲海默症加速惡化的已非Aβ纖維化,而是纖維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Aβ寡聚體!蛋白質TDP-43就扮演「共犯」角色。

研究團隊發現,訓練有素的小鼠注射TDP-43蛋白後走迷宮會迷路,這代表小鼠腦內負責記憶環境和空間方位的部份退化了;解剖發現小鼠腦神經細胞內的TDP-43與Aβ的確有交互作用,並在腦部留下嚴重的發炎痕跡,這些病徵都與阿茲海默症一致。

陳韻如表示,實驗得知TDP-43會使阿茲海默症惡化約2倍。如果可以修正Aβ錯誤摺疊及堆積路徑,毒害細胞的中間產物就不會愈積愈多,也就有助於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及治療。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透過核磁共振等方式掌握TDP-43和Aβ的互動區域,未來將持續研究,尋找可望突破TDP-43、解決阿茲海默症、漸凍症及相關腦神經退化疾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