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與人文素養式微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世新大學準備停招中文系,引發各界關注,此舉對臺灣大學教育乃至於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中文力減退與人文素養式微已非一葉知秋,而是一棵大樹被連根拔起,值得正視。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市場極其龐大,帶動世界性的中文學習風潮。祖克柏在北京清華大學的演講使用流利的中文,投資大師羅傑斯讓孩子們學中文,張忠謀也曾經在高峰論壇中提到「中文優勢論」,證明中文的重要性,要與大陸做生意,不會中文是吃虧的。

在12年國教後,國中小的國文必修時數降低,且高中國文必修時數也降低,到了大學端,入學考試中許多頂大已不再參採國文成績,大學課程中也不少取消國文必修課程改列選修之情形,從各階層教育體系中,中文的重要性已受到忽視。臺灣近年來已有衆多學者提到表達能力退化之情形,並且閱讀能力持續下降。在2021「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報告中,臺灣雖排名上升一名,但總體分數較2016下滑,且低分水準以下比例增加。此外,從報社2018年願景工程報告中也得知,高達近四成一的人,整年一本書都沒看過,閱讀量的下降令人擔憂。

對大學而言,在整體語言能力的退步下,學子對於語言科系興趣缺缺,加上國家積極培養工科人才的政策下,人文學科其實也面臨了逐年衰退的危機。

臺灣的中文實力過去有目共睹,從小說到音樂創作,從電影到劇作,這些藝術都需要有優良的中文水平才能達成高品質。早期製作的電視劇、流行音樂等一度引領華人圈,曾幾何時,影響力早已不在,反而大陸在影音娛樂產業強勢輸出,而世界各地開設的孔子學院,也是大陸作爲中文文化推廣領頭羊之例證。

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歷史文化與地緣關係相當接近,應利用中文之優勢,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舉凡一些重要的交流場合,透過詩詞運用作爲表達工具,例如大陸領導人常愛引用古詩詞,尤其前總理溫家寶更被稱爲「詩人總理」。而今年雙城論壇中蔣萬安提到的「過盡千帆皆不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詩句,並引用張愛玲的小說出版一事,也能引起共鳴。

一種語言不僅是日常生活溝通工具、文化載體,也是深化人文底蘊的方式,這些並非一蹴可幾的,提升中文能力在商業、文化領域中都是刻不容緩,政府也應從政策面多加提倡與保護人文學科,以形塑臺灣的軟實力。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