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升,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

■策論·切實將師德師風建設抓緊抓好系列評論之三

日前,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2024年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部署會,明確提出“重提升,抓好教師培養培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行動,也是支撐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工作,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才能獲得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爲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我國曆來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工作,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教師職前與職後培養培訓體系。包括職前教師培養體系、入職遴選與培養體系、職後研修體系在內的系統化結構,涵蓋了職前、入職、職後等關鍵階段。高等院校是職前教育的主體;縣(區)是本區域內職後教育的主體,承擔着研訓一體化的培訓功能,是集教研、科研、培訓和信息應用一體化的區域性教師發展支持系統;學校則是教師職業發展的主要場域,通過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有必要從時代性、文化性、專業性和體系化等視角來審視,構建縱橫交錯、精準匹配的教師發展服務體系,着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素質,實現教師隊伍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性發展,培養一批胸懷天下、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立德立身立教、心繫人民福祉的優秀教師。

其一,充分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職業道德建設是教師教育的首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教師修德、修道與修身具有深厚的滋養價值。繼承與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能夠加深教師對教育職業的高度認同感,進而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其二,立足本土語境,完善教師教育全要素標準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教師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包括專業認證標準、師資標準、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對師範生進行標準化的培養。同時,也建立了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對教師的專業性進行明確規定和嚴格考評,確保師範與非師範專業的畢業生在接受一定的教師教育之後,能夠考證取證、持證從教,打通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的通道。但是大量教師的職後培訓或研訓仍然缺乏廣泛認同的教師教育標準。教師職後培養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建設與完善。

其三,根植於教育改革實踐,明確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必須立足新課標、新教材的目標要求,明晰新時代教師在培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上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與倫理指標。要基於學生管理、教學流程、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學生評價等內容,及時更新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爲教師培養提供目標引領。同時,要建設教師教育課程的專業共同體,落實教師培養課程實施的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經費保障和實踐基地等基本條件,確保教師教育課程得到科學實施。

其四,充分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持。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教師教育必須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爲引領的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整合跨時空優質資源,構建全過程、全要素、高互動的數字化教師教育系統,探索技術支持教育的新路徑,全面賦能教師職業發展與專業成長。

其五,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必須是開放、協同、聯動的,體現於職前、入職、職後的生命週期之中。需要健全師範院校、綜合性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社會教育機構等多主體參與的機制,不斷完善教師教育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執行體系、保障體系、評價和監督體系等。教師教育體系建設需要基於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積極引入神經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教師教育的課程內容體系和實施評估體系。

今年恰逢第40個教師節,爲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奠定了良好的氛圍,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職業成長的良好契機。新時代教師不僅要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精神,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職業道德、職業認同、職業情感和職業精神。只有教師的專業性人格與職業性人格有機融合,才能夠滿足教師自身職業訴求與社會理想期待的高度統一。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2日第2版

作者:吳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