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臺鐵改革別淪爲三輸局面

中時社論

「國營臺鐵公司設置條例」草案21日起開始在立法院審查,臺鐵工會與交通部之間幾乎是劍拔弩張、毫無共識,工會將爲此在五一勞動節發動「以不加班方式集體休假」,讓五一連續假期的全臺交通運輸蒙上陰霾。爲打破臺鐵陷入的營運、安全惡性循環,臺鐵的改革是勢在必行,工會與其發動勞動節「不加班」、讓全民受損,不如正視公司化的必要,回到談判場中爭取員工權利。

臺鐵人爭權益 回談判桌

工會與交通部的主要爭議點,就在被視爲臺鐵改革核心的公司化條例。工會認爲交通部未事前與員工溝通,且對條例內容不滿,要求先撤回草案;交通部拒絕撤回以加強溝通取代,但溝通效果有限,日前部長王國材與工會溝通,結果不到1小時結束,雙方不歡而散。

工會繼續準備發動勞動節的「不加班集體休假」,而且號稱得到1萬2千名會員響應,工會更預告接着的端午節、中秋節及國慶日也將「合法休假」。王國材則是發出1封對臺鐵員工「溫情喊話」的公開信,「期待所有臺鐵人能秉持交通人樂於付出、志在服務的高尚情操,拿出最專業、最貼心的服務…」,至於是否能讓工會的「不加班」喊停,目前尚未看到跡象,但交通部已對勞動節疏運追加新措施以因應變局。

依照目前的情勢發展,最後的結果就是「雙輸」。臺鐵作爲主要的大衆運輸系統,連續假期不加班,當然衝擊全臺運輸,政府一定是被罵到臭頭;但臺鐵工會也不會有好處,因爲臺鐵無論是營運或改革,都需要社會支持。在連續假期發動「不加班」,其實擺明的就是拿民衆行的權利要脅政府,工會這種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衆之前的作法,未來要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也難。當然,民衆與社會也是倒楣的輸家,因此最後是「三輸」的局面。

但這件事原本不該走到此一地步,因爲臺鐵改革應該是全民共識,即使是臺鐵員工、工會也支持,因爲沒有人希望看到臺鐵繼續虧損、薪資福利差、行車安全問題不斷,工會反對的除了部分條例內容(如負債承擔等)外,也對交通部未事前與員工、工會溝通不滿,因此堅持先撤回法案,待與員工充分協商後再送審。

交通部未事前溝通,或許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或許是官員認爲事前溝通也永無共識,不如先送再溝通,但無論如何,在法案未完成立法前,交通部就已開始溝通,工會與其計較於「是否事前溝通」的面子之爭,不如好好參與、爭取公司化後的員工福利,這纔是真正影響臺鐵未來發展與員工福利的關鍵。

公司化是必然 理性面對

工會在勞動節發動「不加班」,未來端午、中秋都可能如法炮製,結果能得到什麼?執政黨全盤掌控的立法院應該是「如期如質」通過法案;工會發動連假不加班,除了折損臺鐵的信譽、營收,讓民衆抱怨甚至痛罵外,又得到什麼?

進一步言,面對臺鐵改革與公司化,工會最擔心同時也最希望的,莫過於員工的工作權。這點非常容易理解,過去所有機構公司化或是公營企業民營化推動時,員工最重視以及工會首要的要求都是工作權的保障。然而,這次推動的臺鐵改革只是「公司化」,距離民營化還有千百步之遙,甚至可能永遠做不到,工會有必要如此「深謀遠慮」,把一個可能非常久遠之後、甚至可能不會發生的問題,拿來當成現在的問題,結果讓臺鐵永遠邁不出改革的第一步嗎?

雖然有部分人認爲,當前臺鐵最重要的是要強化管理與安全、提升企業化與效率等,而不是「公司化」,話說得似乎沒錯,但實務上,臺鐵身爲一個經營運輸事業單位,如果繼續維持現有體制,是交通部下的一個官僚機構或單位,甚至還不是一家公營公司,就很難做好管理等,這與臺鐵人的好壞、表現關係不大,而是作爲一個官僚組織的特性與必然結果。

因此,臺鐵的公司化是必要也是臺鐵改革的第一步,這一步不邁出去,談再多的安全、管理、經營都是枉然。事實上,臺鐵公司化議題在20年前就提過也準備推動,惜因內部反對加上官僚怠惰,在出了幾次重大意外後才排上議程。

與此同時,其他諸多原先的官僚機構,包括電信、郵政到港務、機場等,早已公司化甚至民營化了,把臺鐵遠遠拋在後面,工會如仍要反對公司化,恐怕只是更傷害臺鐵。工會該考慮民衆權益取消勞動節不加班,面對公司化的必然發展,回到談判場中,爲臺鐵與員工爭取未來生存的權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