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期許520 共織團結第一步

中國時報社論

第16任總統就職典禮主題訂爲「共織臺灣‧民主前行」,但此刻朝野究竟是共織前行,還是互絆退步?經過17日立法院的大亂鬥,相信多數人都有相同的答案。因此,賴清德的520演說有責任修補撕裂現況,爲藍綠白穿針引線;千頭萬緒之間,最關鍵的線頭,莫過於對左右國家命運的兩岸政策,對內凝聚臺澎金馬共識,打破臺獨框架,進而促使兩岸重啓良性對話,爲可能的長期執政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修補撕裂 打破臺獨框架

臺灣雖是尊重多元的社會,但某些人、某些事,尤其是朝野政黨,卻長年存在誓不兩立的鴻溝,統與獨、藍與綠,都是如此。例如,新任元首就職,無論喜不喜歡他,終究是國家喜事,本該普天同慶,然而卻因爲藍綠長期感情撕裂,有人說邀請函太晚送達,不去了;有人說善意太少,去也無用。

的確,以民進黨過去8年傲慢執政的行徑來看,不到場邊吐口水已是仁至義盡,但國家元首臉上無光,失掉顏面的難道只有賴清德一人?民主政治要能向上提升,前提是必須相信衆人的智慧,如果連基本的祝福都做不到,企圖與總統大選的民意抉擇拉扯,國家豈能不向下沉淪?

不是說在野黨得像伊甸園的綿羊,而是站在國家利益面前,不存在敵消我長,只有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親臨現場獻上祝福,不代表放棄在野的監督天職,兩者若混爲一談,註定徒增無謂敵意,讓彼此陷入惡鬥螺旋,無利於整體利益。

在野黨不該藉由杯葛520展現政治訴求,反過來說,在野黨若願暫擱歧見而出席,身爲國家新元首的賴清德就必須思考,到底是什麼事讓臺灣會分裂到連是否參加國家慶典都會變成問題?朝野缺乏互信的原因複雜,關鍵莫過於兩岸政策的對立。只是這究竟是本質上的互斥,還是政治上被刻意形塑的衝突?無可諱言,後者成分居多。

就國民黨而言,主張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出發的「九二共識」做爲基礎,在堅持民主自由體制的同時,追求兩岸的和平與發展;就民進黨而言,撇開已被下放歷史文件的《臺獨黨綱》不談,現階段是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堅持自由民主,願意在對等尊嚴前提下進行交流以促進兩岸福祉。

很清楚,雙方都是以憲法爲骨幹,以自由民主爲血肉,以和平發展爲行動目標,只是作法不同。可惜的是,爲了在選票市場做出區隔,民進黨總抹紅對手是中共同路人,讓兩岸政策的討論長期陷入「親中賣臺」或「抗中保臺」的僞命題。

主動共融 創造和平終局

不可否認,陳水扁執政時期,高舉「臺灣中國,一邊一國」,那時候的民進黨不認同中華民國。到蔡英文時代,2016年就職首日就強調自己是依《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承諾會依據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賴清德當選以來,也強調將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據憲法處理兩岸關係。由此可見,民進黨感情上難以割捨《臺獨黨綱》,就像國民黨難以割捨「創建民國」,但理性上擁抱憲法、國號,國家認同與國民黨趨向一致。

既然如此,眼見兩岸議題成了割裂臺灣的一把刀,在藍綠白三腳督結構下極有機會長期執政的賴清德,是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從年初選舉結果來看,無論民進黨主戰派如何催化兩岸緊張,逾6成民意已表態投和平一票;復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先後釋放善意訊號盼恢復兩岸交流,在在讓賴清德有本錢不必再複製以往一刀切的對抗策略。

賴清德嗅到民意轉變,已從「鐵桿臺獨」轉爲「務實臺獨」。如今,既然政黨間的國家認同趨近,臺灣人民及北京也期許化干戈爲玉帛,他應珍視機遇,依據憲法「臺澎金馬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對岸是中華民國大陸地區,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的精神,透過就職演說,引導匯聚「臺澎金馬共識」,進而與大陸謀求永久和平的共識。

屆時,臺灣不僅有望抓住兩岸共融發展的主動權,更將從根本上跳脫美中對壘下的「被戰爭」風險。歷史時刻將至,賴清德的520首戰,有機會爲兩岸創造和平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