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式漢光演習 無助凝聚國防共識

中國時報社論

今年「漢光39號」演習實兵演練24日起展開,28日結束,國軍官兵展現了精實戰力與韌勁,值得肯定,演習想定與作爲限於「戰術、戰鬥與戰技」層面,沒有直接涉及臺灣內部政治氛圍、臺海安全形勢及美中戰略競爭等關鍵因素,一場象徵性的軍演難以激發國人對國家安全與國防工作的共識與支持,更無法達成有效威懾的效果。

嚇阻戰略搞錯方向

就在臺灣展開漢光演習同時,《金融時報》的「中國軍力慢慢地壓縮臺灣」專題報導指出,當全球關注中共攻打臺灣的可能性時,中共正在進行「灰色地帶」行動,以低於戰爭門檻的行動一步步逼近臺灣,擴大展現軍力,北京的「切香腸」戰術逐漸改變現狀,相形之下,美國的嚇阻戰略「搞錯方向」,過度專注直接軍事侵略,忽略了當前的威脅。

蔡政府掌政後臺海兩岸敵意不斷升高,臺海兵兇戰危,漢光演習某種程度是臺灣國防挑戰與困境的縮影。在中共加速軍事現代化後,兩岸軍力均勢傾斜已是不爭事實,但在國防戰略方面,臺灣戰略決策者卻是反覆不定,根據2021年國防部發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以及《國防報告書》,國軍軍事戰略重點調整爲:「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

這兩年受到烏克蘭戰爭的啓示及美國強力主導之下,民進黨政府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同時延長義務役役期,加強軍備,美臺合作有效威懾中共武力犯臺成爲蔡英文政府的最新戰略思維,在國軍戰略重點又增列「國土防衛」,展現全國防衛決心,增強嚇阻能力。

美國同時積極提供臺灣軍售及協助訓練,加速運交臺灣武器裝備,打造臺灣成爲刺蝟島,建構臺灣爲「東亞軍備庫」與「不對稱作戰」成爲臺灣安全「萬靈丹」,美國官員自認威懾政策已經奏效,侵略臺灣的慘痛代價使中共領導人必須三思而後行。但許多學者專家並不認同,堅持以加強軍備、有效威懾爲手段的國防戰略並未奏效。

中共運用切香腸戰術,以非戰爭手段達成戰爭目標,臺海中線已不存在,中共軍艦軍機更挑釁臺灣24浬的鄰接區,過去共機主要活動範圍集中在臺灣西南部海域,現已擴大爲環島,美國戰略只聚焦防止中共全面攻擊,令中共有機可乘。特別是,中共利用去年8月裴洛西訪臺與今年4月麥卡錫與蔡英文在洛杉磯會面時機,2度舉行大規模演習,造成了中共軍艦軍機幾乎例行性逼近臺灣防線的新常態,美臺無法強力反制因應。

臺海問題政治解決

今年漢光演習主要項目包括平戰轉換與戰力保存、整體防空作戰、聯合截擊作戰、聯合國土防衛作戰,首度出現防衛桃園機場及突破中共海上封鎖等最惡劣情況的想定,也代表防衛作戰重點從殲敵於灘岸轉向國土防衛。這種打破過去中共一旦登陸成功,臺灣將難以防衛的思維顯然和美方建議與影響力有密切關聯,但美國的戰略戰術是否適用臺灣,值得深思。連《金融時報》都有所質疑,蔡政府在美國對臺灣安全仍保持「戰略模糊」情況下,更要檢討全盤依附美國,甚至自我限縮國防主導權與主動權的嚴重後果。

中共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並非迫在眉睫,也並非不可避免,美國學者專家則認爲和平統一臺灣仍是中共首要選項,當前最迫切任務在打擊臺獨,在這種情況下,美方一再強調威懾論只會挑起軍備競賽,反而增加衝突風險。臺灣問題基本上是政治問題,必須以政治解決。美國學者強力主張,在威懾對手同時提出相對保證纔是真正解決之道,如美國要求中共不得片面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同時要以實質行動證明絕不支持臺獨,同樣的模式也應適用兩岸關係。

軍事演習主要目的之一是向國人公開操演成績,呈現國軍保家衛國能力,以及臺灣具有自我防衛的決心,但民進黨執政,軍事外交對美國亦步亦趨,淪爲美國的代理人,如不能以政治手段改善兩岸關係,更多的軍事投資與美國軍事支持都無法穩定臺海安全情勢,更多的漢光演習也難以凝聚國人對國防的共識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