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繼承辜汪智慧 深化兩岸心靈契合

中國時報社論

今天是辜汪會談30週年紀念日。最近很多人都在回憶和感慨:爲何兩岸再也出不了像辜振甫、汪道涵這樣的仁者與智者?爲何兩岸再也無法回到辜汪會談年代,雙方平等而尊重的互動?如果能釐清這些問題並找到答案,相信會對處理未來的兩岸關係,產生更深刻的啓思。

平等尊重 求同存異

辜汪會談之所以無法復刻,是因爲從1993年到現在,兩岸關係的時空背景發生太多結構性的變化。首先,協商談判的本質是硬實力的比拚,30年前臺灣的經濟總量超過大陸三分之一,但30年後臺灣經貿對大陸的依賴超過三分之一。這兩個「三分之一」的反轉,折射出兩岸彼此需求的逆轉,自然影響了雙方對兩岸談判心態的根本性轉變。

30年前,臺灣享受着亞洲四小龍的輝煌時代,而剛剛決定啓動市場經濟體制、擺脫1989後國際封鎖的中國大陸,急需資金「淹腳目」的臺商臺資。當時在經濟上處於弱勢的大陸,在政治上當然願意放軟姿態,這纔有了1992年兩岸香港會談時,大陸選擇擱置一箇中國意涵的政治分歧。同樣,臺灣當時面對大陸也底氣十足,這纔會有《國統綱領》中的「統一」,是中華民國對大陸的統一。

如今,若單從經濟實力看,大陸完全有充分理由不再對臺繼續妥協,2019年大陸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就是明證。反過來,當臺灣面對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強國,也會自然產生不安全感,從美國和國際社會尋求支援,以維持平衡感。因此,兩岸關係從1993年時「基本對稱」演變到今天的「完全不對稱」,自然也無法回到辜汪時代平起平坐的美好想像。

不過,馬英九前總統在大陸參訪途中,多次公開表述「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一箇中國是中華民國」的立場,獲陸方尊重。這個事實說明,北京仍然有意繼承1993年辜汪會談的善意與智慧。同時,馬前總統作爲2015年兩岸領導人峰會的歷史創造者,並在辜汪會談30年之際重新證明了兩岸有辦法求同存異,實質上扮演了辜汪會談的遺產繼承者角色。

毫無疑問,辜汪會談是兩岸關係的一次重要歷史突破,也免不了有歷史侷限的一面。例如,九二共識是辜汪會談的基礎,也構成了後來海基、海協兩會制度化協商的前提,這當然是事實。但問題在於,兩岸在1992年「擱置爭議」主要目的,是爲了處理事務性問題,海基會從未獲得談政治議題的授權。

迴歸民間 深度交流

30年過去了,兩岸事務性問題基本得到解決。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得益於兩岸協議的簽署,雙方相同業務的公部門之間悉數建立聯繫機制。上述機制在2016年民進黨上臺後,並未全部中斷,而是最低限度保留了訊息通報、應急處理的基本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民進黨政府仍然在享用辜汪會談的成果。但是,當兩岸事務性溝通機制建構完畢,剩下的就是政治性問題,在北京看來就是「如何統一」的問題,民進黨顯然不願面對,因而擴大和加劇兩岸政治分歧,就成爲民進黨政府阻擋大陸促談的不二方法。

此乃辜汪會談30年之際,兩岸關係必須面對的新課題:第一,九二共識的價值如何延續和創新?九二共識開啓了兩岸事務性協商的大門,但未必能解答兩岸深層次、深水區政治問題,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只是表象,深層心態是臺灣民衆沒有做好兩岸政治談判的心理準備。第二,兩岸和平的基礎如何鞏固?陸方主張「只有統一纔會有和平」,和平的根源是安全,但兩岸實力懸殊之下,臺灣社會對大陸存在不安全感,如無法化解,兩岸難以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談。

辜汪會談發端於兩岸密使溝通,是自上而下締造兩岸和平的神來之筆,開啓了兩岸人民深度交流合作的歷史帷幕。促進今天的兩岸和平,不應侷限在官方高來高去的政治概念,而是應迴歸人民的立場,讓兩岸人民自然融合、心靈契合,彼此感受到一家人的溫暖,自下而上地建構兩岸永久和平基礎,兩岸執政者務必以此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