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避戰智慧 民進黨的歷史責任

中國時報社論

2022年歐洲爆發俄烏戰爭,2023年中東發生以哈衝突,2024年東亞會不會引爆第3場戰爭,成爲全球嚴肅的議題,更是臺灣存亡的考驗。東亞有4個熱點:臺海、南海、東海與朝鮮半島,其中最危險在臺海。臺海兵兇戰危固然是兩岸之間的紛爭,更是中國崛起後與美國的「修昔底德陷阱」問題。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的民進黨將繼續執政4年,大陸對臺獨的疑慮更深,統一的意志更堅定,註定兩岸關係只會壞不會好,近日金廈水域糾紛升級正是戰爭風險情境的寫照。

賴執政 兩岸關係不會好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戰爭,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永恆的議題。早期的戰爭不是爲奪取資源,就是爲生存,隨着近代主權國家的出現、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和國際組織的演進、武器殺傷力的提高,尤其核子武器的出現,如何維護和平成爲國際政治首要議題。換言之,戰爭是人類的宿命,避戰成爲現代人必須擁有的智慧。

二戰結束後,世界陷入美蘇二元對抗格局,所幸兩核武超強認知大國戰爭等於地球毀滅,雖爆發古巴飛彈危機及韓戰、越戰兩場大規模區域衝突,卻得以外交談判避免直接衝突,以經濟競爭定出勝負。蘇聯解體後人類享受了30年和平紅利,但隨着美國國力式微、中國崛起,地緣政治格局開始改變,「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成爲21世紀國際政治首要課題。

美國仍然是唯一超強,中國則是崛起大國,2018年川普政府開啓與中國全面對抗之路,從貿易戰、科技戰到文化戰、認知戰,甚至明示「中共」不代表中國,意圖從內部改變中國政治。拜登政府繼承川普對抗政策,但與中國恢復對話,逐步重啓高層溝通機制。美國與中國的競爭聚焦在經濟與科技,在地緣政治上與盟國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崛起。

在臺灣問題上,中美雙方堅持既定立場但互有妥協,大陸明示沒有武力犯臺的具體計劃,宣示「和平統一」原則未變,美國表態「不支持臺獨」,明確臺美關係不是官方關係,在雙方妥協與積極溝通下,臺海安然度過2024大選可能的風暴,不但軍事活動如常,原本預期的片面終止ECFA、擴大取消早收清單,或針對不公平競爭實施貿易制裁等經濟報復,仍留中未發,展現大陸決策階層的謹慎與善意。

小意外 處理不當釀大禍

但這不表示臺海無事,近日金廈海域發生意外事件,因海巡警艇驅離大陸越界漁船造成2名大陸漁民溺水死亡、2人遭拘禁。事件初起,大陸反應相當節制,但隨着事件演變已愈來愈強硬。19日福建6艘海警船分爲兩隊,緊貼「禁止、限制水域」線環繞金門航行,並登上一艘可能越界的金門觀光船臨檢約30分鐘,20日更發生大陸海監船與我海巡艇在金門水域對峙。與2022年美國時任衆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後,大陸軍機艦開始常態化越過海峽中線類似,陸方以漸進方式逼退臺灣治權範圍。

許多人認爲,美中對抗是臺灣遠離中國,實現獨立的天賜良機,殊不知美國國力有限,尤其近年極端右翼勢力興起,因而陷入政治惡鬥、社會分裂的困境,加上美國軍事現代化處於青黃不接期,大陸海軍趁勢取得局部優勢,美國航母在東亞不再如入無人之境,臺灣相對中國大陸而言,只剩下半導體制造優勢,反中無異螳臂擋車。

俄烏戰場情勢逆轉,烏克蘭軍隊敗走烏東戰略要地阿夫迪夫卡,俄軍取得數月來最大的勝利,拜登政府希望國會通過援助烏克蘭的法案註定失望。中東戰場的人道危機,因以色列拒絕和談,將對迦薩南部城市拉法發動攻擊,情勢將愈演愈烈。歐洲與中東兩場戰爭欲小不易,地表最危險的臺灣更加危險。

民進黨雖掌握政權,但6成民意不樂見賴清德當選總統,賴清德要謙虛面對民意。大陸和統政策未變,暫時並無武力攻臺的具體計劃,但戰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不小心爆發,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或明知不可而不得不打,如日本偷襲珍珠港。避戰的和平智慧是民進黨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