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要上位了

2023年,全國汽車產銷雙破三千萬,新能源汽車月產銷首破“雙百萬”,汽車出口首次躍升全球第一,擦亮了“中國製造”新名片。

正如新能源汽車企業今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一樣,新能源汽車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今年產量排名可能將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作爲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去年汽車產量躍居全國第2位的重慶,汽車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底座堅實、勢頭強勁,是一座“奔跑在車輪上的城市”。

4月20日,重慶市統計局發佈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比去年全年加快2.0個百分點。從主要支柱產業看,汽車、材料和電子產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3.7%、8.0%和7.3%,是全市工業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一季度,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爲16.51萬輛,增長106.4%。排在廣東、上海和陝西之後,位列全國第四。雖然重慶與陝西仍然有5萬輛的差距,但是從重慶發展的勢頭來看,今年有可能擠進全國前三。

而重慶市經信委發佈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重慶汽車出口貨值89.2億元,同比增長24.1%。其中電動汽車出口1.4萬輛,貨值同比增長219.4%。

重慶,正在向現有汽車產業格局發起挑戰!

重慶汽車的崛起之路

重慶作爲全國有名的七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並在此後數十年裡創造了輝煌的成績,爲我國汽車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重慶以其強大的工業基礎,陸續引進鈴木、馬自達、福特、慶鈴、林肯、通用及現代等國際汽車品牌,東風小康、長城等國產品牌,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本土汽車品牌力帆等。

這些車企的引入發揮了更加明顯的集羣效應,吸引了更多汽車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進一步完善,進而促使更多車企走進重慶,進一步擴大汽車產業陣容,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但這些優勢隨着新能源車的迅速崛起被大大削弱。

2014年,作爲重慶唯一的民營車企,力帆汽車開始向新能源車轉型,並推出首款新能源車型“力帆320E”。當年推出這款車時,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這是我國首款換電模式的新能源車型;二是爲了快速鋪向市場,力帆創立共享出行品牌“盼盼出行”。雖然力帆今天的結果令人惋惜,但它創新的兩種模式都很有代表性,目前新勢力品牌蔚來就是採用的換電模式,而共享出行的“跟隨者”更多。在2023年10月23日國軒高科還就“共享出行定製車”與曹操出行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只能說,力帆生不逢時,當然,集團內部的原因也不可忽視。

此後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重慶各家車企開始齊齊發力新能源汽車,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培育出了長安系的阿維塔、深藍、啓源,東風系的賽力斯問界、嵐圖等。尤其作爲重慶本土車企的“老大哥”——長安近年來逐步把重心放在自主品牌上,持續發力,在新能源汽車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將長安打造成一個在新能源領域備受大衆認可的品牌。而另一家不可小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問界,也憑藉自身的技術儲備,再加上華爲與寧德時代的加持,成爲當下最熱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之一。

五大亮點

回顧歷史,我們多少能感受到重慶汽車的成功基因。但其實近期,重慶汽車還有很多突破。

2023年是重慶提出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戰略目標的開局起步之年。據重慶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塗興永介紹,過去一年,重慶汽車主要有五個亮點:

一是產量創歷史新高。汽車產量達到23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同比增長30%。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量逐月攀升,12月份達到9.6萬輛,佔全市當月汽車產量比重的38.5%。

二是產品邁向高端化。重慶造汽車品牌向上全面發力,阿維塔12和賽力斯問界M9分別成爲“重慶造汽車”第一款售價超過40萬元的轎車和第一款售價超過50萬元的SUV。賽力斯問界新M7在12月份交付量2萬臺,創重慶市新能源汽車單個車型的單月銷售新紀錄。

三是零部件配套增強。全市規上汽車零部件產值增速達10.5%。特別是功率芯片、激光雷達、驅動電機等一大批重點補短板項目紛紛落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3大系統、12個總成、56種部件已實現全覆蓋和集羣式發展。

四是國際市場擴面增量。重慶造汽車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36.8萬輛、同比增長29.8%,出口金額331.7億元、同比增長51.9%。長安、賽力斯在東南亞、南美、歐盟等市場的渠道和工廠建設加速推進。

五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建成充電樁10萬個,累計建成21萬個,平均車樁比、公共車樁比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換電站數量和換電車輛推廣數量均躍居全國第2位。

塗興永表示,2024年,相關部門將緊緊圍繞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這一戰略目標,持續抓好“1+7”規劃體系落實,出臺實施商用車、氫燃料電池汽車、車網融合、車路雲一體化等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對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力爭2024年全市汽車製造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

重慶憑什麼?

重慶作爲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具有西部地區最爲完整的汽車產業鏈。而在此輪汽車行業變革中,自然成爲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的重點。

熟悉新能源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能源汽車講究“三大件”——即電池、電動機、電控,也叫“三電系統”。

在電池方面重慶有着突出優勢。近年來,重慶在這方面得到大力發展,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集羣。《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產業鏈完善對策》系列研究報告透露,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已經累計建設近20個鋰電基地,規劃產值超4000億元。

近年來,重慶在電動機方面也有顯著突破。例如,2023年1月9日,爲蔚來、東風汽車等提供服務的信質集團,其新能源汽車電動機定轉子總成項目在重慶兩江新區龍興新城開工。該項目投資13.1億元,投產後或爲一個年產300萬臺新能源汽車驅動電動機研發生產基地,將爲重慶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提供重要助力。2023年6月,爲雷諾、長安、東風、北汽新能源、奇瑞及雲度等汽車品牌提供電動機、電控的大洋電動機車輛事業集團,其新能源汽車總成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重慶渝北,將在渝北打造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和研究院,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及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

電控系統相當於一臺車的“大腦”。電控系統的日常工作,就是通過電子信號將能量傳遞分配至四輪上,同時將遍佈全車的傳感器蒐集到信息及時反饋、交換。如果沒有足夠智能的電控,車輛的基本安全和精準操控就無法保障,就算擁有再強大的電池和電動機,也無法發揮出車輛的最佳性能。2023年,武漢菱電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擬投資5000萬元在重慶市涪陵區建設一個電動機電控二合一及集成一體化橋多合一的生產線和配套研發實驗室。此外,重慶地區還有重慶元豐汽車電控系統有限公司等專注於電控系統研發與生產的多家企業。

此外,底盤作爲保證車輛駕駛操控性和乘坐舒適性的關鍵部分,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沒什麼區別。在這方面,重慶作爲一座有着近70年汽車工業歷史的城市,優勢更加明顯。

超充也是新能源汽車至關重要的一環。重慶作爲汽車製造重鎮,在超充領域也是動作頻頻。

去年,重慶在提出建設“七個之城”中,提出了打造對包括超充在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系統謀劃的“便捷之城”。

今年,重慶正式接棒,出臺實施新能源汽車便捷超充行動計劃,提出要形成“1公里超充圈”,計劃到2025年底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樁4000個以上。

4月11日,重慶市綠色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投建,綠能大合運營的重慶首座智能超充示範站正式投用。該超充終端最快能實現充電5分鐘可續航250公里以上,相當於“1秒1公里”。

4月18日,全球汽車充電樁行業龍頭企業星星充電與產業鏈龍頭企業在渝成立超充聯盟。

從積極謀劃到快速落地落實,重慶加入建設全國一流便捷超充城市競爭行列的步伐,不謂不快。

結語

根據各城市發佈的數據,深圳、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百萬輛級,西安達到98.38萬輛,這三城位居全國前三。此外,2023年,廣州、合肥、常州、長沙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65.16萬、74.6萬、67.8萬和72.69萬輛,都位居重慶之上。

因此,重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城市競爭中仍面臨很多競爭,要衝刺更好的名次還有很多挑戰。

但重慶的一大優勢在於,相比其他城市,它的代表性新能源車企品牌相對多元,而不是綁定某一家企業。既有長安系的長安、UNI、歐尚、深藍、啓源、阿維塔、深藍S7等新能源品牌矩陣,還有賽力斯和華爲聯手打造的問界新M7、M9等。

因此,在產能、品牌車企和配套體系的支撐下,重慶具備衝擊新能源汽車第一方陣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