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廖志峰 捕捉出版人的流光

作家廖志峰寫出版人的工作點滴,感嘆中年最有感的就是視力不好。(範揚光攝)

《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允晨文化提供)

作爲一名中年上班族,下班後的生活應該如何?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從雜誌專欄和臉書文書寫發展成散文《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寫的是平時工作和作家們一起工作的經歷,以及梳理個人生命史,他表示,作爲中年人,目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視力不好」,這讓他感到非常焦慮,而他所書寫的逝水年華,也是對人生的回望。

廖志峰表示,書寫或是閱讀,都和他從小的孤獨感有關,「我從小沒有一定要到外面找別人玩,而是喜歡躲在閱讀的世界裡。」

寫作出書的路徑,不外乎參加文學獎比賽、積極寫作投稿,爭取發表機會,而廖志峰的路徑較爲特別,他並不真正知道自己能寫、要寫,直到2012年《文訊》雜誌邀請他寫專欄,書寫出版工作的相關回顧。

「當時兩個月要交一篇稿,這讓我感到壓力很大,要把稿件寫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本以爲寫着寫着,雜誌社會先喊停,但後來是我自己想先暫停,寫作還要同時編書的生活,我認爲一定要有取捨,出發點是想把事情做好。」

暫停紙本專欄,廖志峰較爲放鬆,他將書寫的習慣轉移陣地到臉書,而這些文字也成爲散文集的雛型,「我的出發點是分享,不打草稿,就直接在臉書的對話框上寫,每天寫半小時到40分鐘,寫五、六百字到一千多字,很享受這樣的過程。」

廖志峰表示,直接在臉書的對話框上書寫,和先使用文書軟體打完再貼上,兩種會有不同的思路和結果,「確實曾經有幾次『悲劇』,沒有存檔,得再重新打字,但是在文書軟體上先打好再貼上去,感覺不一樣,我寧可貼上去之後再修改錯字,這是難得的記錄。」

廖志峰表示,中年之前沒有積極寫作,是因爲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特別要說的事,「那時對生命並沒有更廣闊的醒悟,一直在工作;而中年之後的寫作是對生命的整理,想尋找一個新方向。」

對於「中年」的定義,或許可以從年紀作爲分野設定,但廖志峰表示,對他而言,是身體機能的轉變,提醒他中年的到來。

「有一次我和老闆一起外出工作,老闆請我將資料翻到特定頁數,讀內容給他聽,當下室內有光線,但我就是看不到字,我一直轉換角度,尋找可以讀到字的光線,但還是很模糊,那當下我感受到自己的視力不行了。」廖志峰表示,他把視力視爲一個訊號,告訴自己人生已進入不同階段。

今年重新出版的《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廖志峰新增了和前輩余英時、尉天驄、彭明敏等人互動的回憶,書寫的是一代人的文化事物與面貌。

書裡寫的是與他人的往來。廖志峰表示,過去他不太願書寫個人事,而現在他會想要試著書寫自家故事,例如:他小時候後悔的事,是在小學入學前,有段時光,他的祖父清晨都會想要找他一起去爬山,「小朋友都會想要貪睡,我曾去過一兩次,但後來很常聽到他叫我,我還是不想起來跟他去爬山,回想起來,這可能是我和祖父關係疏遠的開始。在我九歲的時候,他過世了,但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裡,會一直想知道,假如那時我和他去爬山,我們會如何呢?」

廖志峰表示,人生一轉眼就來到60歲,現在的他,想盡可能地真誠待人,並且在走路散步時,把浮現的靈光一一記下來,作爲個人生命史書寫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