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臺三角均衡走向大崩潰
總統蔡英文(右)5日上午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莫健,對於美國衆議院通過「臺北法案」表示感謝。(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加強與美國友好合作關係是臺灣內部最大共識,絕不是民進黨專利,但每當美國國會通過友臺法案,民進黨政府總是迫不及待表示感謝歡迎,無非是想壟斷功勞及話語權,唯對法案的誇大解讀,已嚴重偏離事實,更暴露民進黨孤注一擲,完全押寶美國,不思在美中臺三邊關係尋求平衡,這不符合臺灣利益,也無益臺海穩定和平。
美國衆議院日前通過《臺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支持臺灣強化與各國的外交及夥伴關係、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臺美加強雙方經貿關係。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紛紛表示感謝與歡迎,更有人解讀爲重大突破,是美國首次以「國內法」積極協助維持臺灣外交空間。但未來即使經美國總統簽署爲法律,無論就法律效力、內容、及實際效益分析,「臺北法案」被形容爲一枚「空包彈」並不爲過,只是一份將被行政部門束諸高閣的歷史文件。
過去幾年美國國會通過、並經川普總統簽署的《臺旅法》、《2018年國防授權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等,這些都是美國國內法,而其內容更爲具體,超越臺美關係現況,如《臺旅法》鼓勵美國與臺灣所有層級官員互訪;《國防授權法》涵蓋美方邀請臺灣參與於美國舉辦的多國空軍聯合軍演,以及美艦停靠臺灣港口。但這些重要文字都只是國會意見,對行政部門沒有拘束力,川普政府更沒有意願執行。相形之下,「臺北法案」更爲空洞、退步。
事實上,臺美關係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當推《臺灣關係法(TRA)》,TRA也是美國國內法,提供了美國全面發展、加強與臺灣非官方關係,以及提供臺灣防衛能力的法律基礎。如《臺旅法》生效時,美國國務院重申「一中政策」不變,並表示在符合TRA下,美國數十年來已維持包括美國政府高層與臺灣代表互訪的非官方接觸,就充分說明了美臺關係的提升、突破,TRA已提供了法律基礎及運作空間,端看行政部門的政策與態度。
「臺北法案」內容最主要在於穩定臺灣與友邦國的外交關係,美國對臺灣碩果僅存的15個邦交國,視其對臺灣的立場可採取「獎懲」行動,在蔡英文政府與7友邦斷交後,這已是亡羊補牢,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美國、澳洲與臺灣近2年已多次公開合作,維護臺灣與南太平洋地區邦交國的外交關係,但仍無法扭轉大勢,因此,所謂立法提供法源毫無必要。
至於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以國家爲要件的國際組織是歷屆美國政府一貫立場,「臺北法案」的美意反而暴露出民進黨執政後,臺灣的國際參與更形邊緣化。在馬英九政府時期,臺灣就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當時美國也沒有任何法案。「臺北法案」充其量只是恢復到民進黨執政前的狀況,毫無突破、提升可言。
從「臺北法案」看到民進黨政府不惜一切想以美國爲後盾,切割、甚至脫鉤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跳脫美中臺三角關係架構,但這是不可能及危險的想法。以美國而言,川普政府顯然以美臺關係「極大化」,作爲對抗中共的籌碼,但其對臺政策不會脫離思考更重要的美中關係,美國無意改變「一中政策」,民進黨企盼的川普政府檢討中國政策,提升臺美關係只是一場夢幻。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的新書《大崩潰》就對美中臺三角關係趨勢做了客觀、嚴峻的預判:美中臺戰略三角的關鍵因素是實力的變化,而美中實力差距日漸縮小,中臺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美中臺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臺灣終將失去她的保護傘。面對這樣的情勢,臺灣需要有長遠的戰略規畫。」
「親美反中」爲民進黨吸取了許多選票,但選舉不等同治國,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負責的執政當局應是在美國的安全承諾下,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充分發展臺灣的經貿利益,而非沉溺在由於臺灣的防衛能力及美國可能干預下,中共不會武力犯臺的思維中,更無須因美國國會的法案而雀躍不已,卻不知正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