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矛盾的結與解
(圖/新華社)
美國卡特中心創辦的「中美印象」網站,日前披露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分析指出,管控美中大國競爭的起點,應是「承認誰也不會投降的共存事實」。
何瑞恩是歐巴馬政府的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他認爲管控美中競爭關係的起點,應是幫助美國人建立一個思考新美中關係的框架,且前提是美國不應建立一個「期待中共會崩潰的競爭策略」,需接受雙方共存的現實。
何瑞恩表示,美國過去至少有過兩次大國競爭,即二戰與冷戰,美國都獲勝。但他說,「如果覺得我們一定會在與中國的鬥爭中取勝,我想這是對中國的性質有所誤解。」何瑞恩還強調,美中有各自的國家身分認同,如果兩個大國處於衝突之中,對世界將有毀滅性的影響。
最近一陣子,特別是在拜習會後,中美原本緊繃的關係突然轉爲緩和,雙方官員互動頻繁,氣氛也相當熱絡,我曾指出,這是中美各有各的理由,希望臺海能有一個短期的穩定,完全不保證這個短期過後是否還能繼續穩定,這隻要看國際各方都還在高度關注臺海形勢就足以證明。美歐對話聯合聲明關切北京挑釁臺灣;美法元首聯合聲明也首次提到「維持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足見整個形勢是外弛內張。
何瑞恩作爲一個美國的中國專家,能對中美關係矛盾的本質提出前述論點,很不容易。在我印象中,這恐怕還是美方第一次願意面對雙方必須共存的現實,且主張美國應建立一個思考新美中關係的框架。從最早的「中國崩潰論」到後來的「中國威脅論」,再到近年的「遏止中國論」,折射的都是美國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的不安和焦慮。然而隨着從歐巴馬開始,繼之以川普再到拜登,持續對中國施加的越來越大、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的壓制,顯然收效甚微,甚至在臺海中美還正在步向戰爭,難免讓美方在不安、焦慮之餘,更增添了一份恐懼,何瑞恩所謂「毀滅性的影響」,並非無的放矢。
關鍵在中美兩強如何才能「共存」。中美在新世紀的博弈無疑是全方位的競爭,從貿易、產業、科技、人才,到軍事、太空、地緣,再到話語權、價值與體制,幾乎是全面交鋒。
但進一步看,所有的博弈、競爭或鬥爭概分兩類,其中絕大多數爲「非零和」性質,即雙方不必然非鬥到你死我活不可,如貿易、產業、科技,甚至價值與體制均是,僅少部分,或嚴格地說,只有在地緣相關的臺海,纔可能是唯一的「零和」矛盾。何瑞恩看來是有意無意地迴避了這一點,但要尋求中美「共存」,卻繞不開這一點。
臺灣,無疑是中美矛盾關係中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結」,但換個角度看,卻也是化解中美矛盾最大也是唯一的「解」。這個「結」既然是「零和」的,對美國而言,這個「解」坦白說並不容易,這就需要美國哪怕再不情願也得接受中方「太平洋足夠大」的論點,在西太平洋做出妥協與讓步,形勢比人強,這就是現實;一如蘇伊士運河之於當年的大英帝國。(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