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磋商 過程比結果重要

這輪磋商涉及到雙方關心的廣泛議題。雙方團隊在上輪技術層面磋商的基礎上,重點就其中的貿易平衡、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機制等議題以及中方關切問題進行了坦誠、具體、建設性的討論,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明確了下一步磋商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月中旬美方團隊將赴華繼續磋商。

通過這輪磋商的結果,我們可以解讀出以下資訊:

首先,中美磋商團隊牽頭人重點交流了貿易平衡、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機制等議題。雙方高度重視並同意就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問題進一步加強合作,這種合作將有利於推動中國高品質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2018年,中國研發強度達到2.15%,已經超過歐盟15國平均2.08%的水準。中國國東部發達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的研發強度都已經超過OECD2.4%的平均水準。

這說明,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已經進入科技創新驅動的動能轉換階段。而建立公平、規範、透明、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體系有利於推動中國整體的動能轉換、結構轉換和模式轉換進程。

其次,結構性議題和剩餘議題,如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機制以及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還有中方關切議題的討論難以在90天內完成。雙方是否會達成共識,作出下一個90天的新磋商進程安排,取決於雙方下一步各自目標和策略,這僅僅是第一個輪迴的開始,畢竟,中美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戰略和安全等領域仍存在巨大分歧,中美之間的磋商和對抗會長期交互出現,但最終會從非理性對抗走向理性合作。

再者,「當務之急,就是要紮實辦好自己的事。」王岐山副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也提出,「面對問題,中國的選擇是堅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從哪裡入手辦好自己的事呢?首先,推動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關鍵是規則和制度上的較量。這既是中國最突出的短板和弱項,也是美國最強的優勢和長項。歷史上,規則和制度也曾是美國的短板和弱項。在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以後,美國仍用了60年左右時間補短板強弱項。

因此,在中美戰略博弈過程中,推動規則、規制和法治等制度層面學習、借鑑、對接國際高標準模式,向美國學習,邊鬥邊學,這是必修課和必經之路。其次,構建企業、市場、政府、社會協同發展的市場體系。

此外,中國產業體系正在從代工貼牌轉向自主生產,從全球價值鏈低端轉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相當於從游擊隊到正規軍脫胎換骨的轉型。中美戰略博弈和較量,是一個嚴峻考驗,也是難得機遇,對中國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不要浪費這個完成脫胎換骨轉型的歷史性機遇。(全文見中時新聞網)(作者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