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如紙牌遊戲 哈佛教授:美國一手好牌但未必能贏

哈佛大學教授奈伊。(本報資料照)

外界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作冷戰,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認爲,這種類比具有誤導性,但仍不排除爆發新冷戰的可能性。他也指出,美國應避免在意識形態層面妖魔化中國;如果美中關係是一場紙牌遊戲,可以說美國已經拿到一手好牌,但如果打得不好,一樣會輸。

以提出「軟實力」聞名全球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2日於美國「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撰文,該文中文版後刊於中美交流基金會旗下平臺「中美聚焦」的微信公衆號。

奈伊認爲,一些分析人士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作冷戰,原因是它也正變成一場長期戰略競爭。但這種類比有誤導性。冷戰期間,美蘇之間幾乎沒有貿易或對話,也沒有在氣候變化或流行病等問題上的生態相依關係。美國同中國的情況與美蘇幾乎相反。美國的任何遏制戰略都將受到一個事實的限制,即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數量遠超美國。

奈伊表示,這種類比於冷戰的遏制戰略會適得其反,但這一事實並不排除爆發新冷戰的可能性,「我們仍有可能不小心走上這條路」。所以,與當前進行恰當歷史類比的時間點不是1945年,而是1914年。當時,所有大國預計會發生短暫的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卻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奈伊強調,20世紀10年代早期的政治領導人不夠重視日益強大的民族主義,如今的政策制定者最好不要重蹈覆轍。他們必須對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和美國的民粹民族主義,以及這兩種力量之間危險的相互作用保持警惕。考慮到中國的外交特點,以及長期以來美中圍繞臺灣問題的僵持與衝突,我們所有人應當對未來局勢意外升級的可能性感到擔憂。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認爲,西方的目標不應該是「全面戰勝」中國,而應該是管控與中國的競爭。奈伊對此指出,良策就是避免妖魔化中國,而是將美中關係框定爲「競爭性共存」。從長期看,在一個傳統上、經濟上和生態上相互依存的時代,如果中國變得更好,這將是西方管控大國關係戰略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奈伊直言,一個好的戰略必須基於審慎的整體評估。低估會滋生自滿,高估則會產生恐懼——兩種行爲都可能導致誤判。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其人均收入仍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而且還面臨着一系列內部挑戰,也沒有多少盟國。如果美國、日本和歐洲協調政策,仍將佔據世界經濟的最大部分,從而保持維護一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能力,進而影響中國的行爲。美日歐盟長期聯盟是應對中國崛起的關鍵。

奈伊說,短期而言,考慮到中國採取更加果斷的外交政策,我們可能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雙邊關係「競爭」的一側。但是,如果我們保持盟友關係,避免意識形態妖魔化和誤導性的冷戰類比,我們就能夠取得成功。

奈伊形容,如果美中關係是一場紙牌遊戲,可以說美國已經拿到一手好牌。但如果打得不好,即使是一手好牌也會輸。從1914年的歷史背景來看,最近的氣球事件應該提醒我們爲什麼需要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