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節用增效更好造福於民

(原標題:中經評論:節用增效更好造福於民)

嚴格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大幅壓縮論壇節慶、遏制項目申報高估冒算……財政部近日印發通知,從強化預算約束角度,對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提出明確要求,督促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過緊日子不放鬆。“無規矩不成方圓”,一系列制度約束的目的,在於促進黨政機關把過緊日子落到實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強調“習慣”二字,表明過緊日子並非一時之需、權宜之計,而是要長期堅持的原則。

讓過緊日子成爲習慣和自覺,思想認識是根本。一些人對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存在錯誤認識,認爲這只是受財政收支緊平衡影響而採取的短期措施。實際上,過緊日子固然有應對財政收支矛盾的現實需要,但從根本上講是長久之計。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水平,優良傳統不能丟。通過黨政機關的“節用”,更好地做到“裕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也是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得到普遍踐行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地方過緊日子時緊時鬆,有時甚至逾越紅線的現象,比如,有的地方花財政資金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過緊日子堅持一段時間不難,轉化爲習慣思維和長期行爲不易。

繃緊政府節儉這根弦,還需持續用力,特別是要加強制度建設。我國政府支出規模越來越大,如何保證支出規範高效、避免鋪張浪費?硬化預算約束是關鍵。要落實預算管理制度,加強預算安排審覈把關,嚴格執行各項經費開支標準,堅持“先有預算、後有支出”“無預算、不支出”,並做好預算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比如,近些年,各地各部門迴應社會關切,充分公開“三公”經費預算,“三公”經費壓縮效果明顯。同時,還要嚴格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爲,特別是對違規、異常列支費用和突擊花錢等行爲加強懲戒問責。

讓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不是把所有支出都“擰緊”,而是有保有壓,該省的省、該花的花。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爲老百姓過好日子。“緊”的是黨政機關的運行成本、一般性支出,比如嚴格加強“三公”經費管理、精簡不必要的節慶展會、杜絕大手大腳做派等,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對於彌補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短板,以及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領域發展,花錢則要大方、大氣。

此外,要更加重視資金使用的提質提效,要善於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用在緊要處。通過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其中,當家理財的方法技巧很重要。比如,一些地方建立政府公物倉管理機制,將各單位低效閒置的房屋、車輛、設備等資產,統一納入公物倉集中管理、調配使用,有效節約財政資金,優化資源配置。“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纔會窮”。過緊日子要善於“算計”,想方設法讓每一分錢花出最好的效果。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樹牢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思想,完善制度機制,將過緊日子落實於日常,才能集中更多財政資源、更有效率地造福於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