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南太島國伸出合作之手,與西方的“援助”截然不同

導讀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南太平洋島國展開廣泛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促進了相關國家可持續發展,也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但與此同時,美國、澳大利亞等傳統上在該地區影響力較大的西方國家對華警惕和敵意上升,開始加大力度拉攏地區國家。南太平洋地緣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轉變,地區國家對維持地區穩定至關重要。

本文爲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陳新

奧克蘭大學新西蘭亞洲研究所研究員

近年來,南太平洋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了自身在地區的影響力,使中國與南太平洋島國的接觸大大增加,從而加強了經濟和外交關係。然而,這種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也引起了西方大國的警覺,尤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導致地區局勢複雜多變。

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援助和能力建設方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湯加、斐濟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大量投資道路、港口、公共建築等當地急需的項目,同時還往往伴有一攬子財政援助和貸款,這些援助和貸款雖然在短期內有益,但卻引起了對長期債務可持續性和依賴性的擔憂。

中國對斐濟的財政支持尤其值得關注。中國的投資包含大量基礎設施項目,比如建設一座新的機場航站樓和改善道路網絡。此外,中國還在農業、衛生等領域提供了援助,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在當地引進了先進的蘑菇種植技術,提高了斐濟的農業生產力。

中國在當地所做的不僅僅是經濟援助,還包含了促進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更廣泛的戰略。中國資助的獎學金使來自南太平洋地區的學生能夠到中國學習,從而爲未來的外交和經濟聯繫奠定了基礎。此外,中方還派遣了醫療隊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技術專家在多個領域提供培訓。這些舉措不僅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地改善了當地生活條件,而且有助於在互利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長期關係。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參與南太平洋事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試圖與該地區的環境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南太平洋國家一直在大聲疾呼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面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由於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對許多島國的生存構成了威脅。中國強調將可持續實踐與發展項目相結合,這與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環境管理的南太國家提出的“藍色太平洋”倡議不謀而合。這種觀念上的一致,爲雙方利用中國先進的綠色技術和專業知識進行合作提供了機會。

此外,中國致力於相互學習,尊重當地語言文化,這進一步表明了其建立真正夥伴關係的意圖。通過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並將其融入項目中,中國提高了援助的有效性,並同南太國家之間建立了友好關係。這種方式突顯了中國融入地區社會文化框架的努力,與傳統的援助模式截然不同——後者更像是一場交易。

儘管有這些積極的方面,但中國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仍遭到了警惕和質疑,主要是來自西方國家。例如,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和中國在該地區增加軍事存在的可能性表示了擔憂。作爲迴應,美國加強了外交努力,重申自己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承諾,試圖以此來制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作爲傳統的南太大國,澳大利亞也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地區足跡做出了迴應。歷史上,澳大利亞一直與南太島國保持着牢固的關係,但近年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澳大利亞積極參與美國領導的AUKUS等機制,澳中關係出現惡化。這導致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活動越來越受到澳方的關注,澳大利亞在地區事務中的立場也越來越強硬。

相比之下,新西蘭的做法則更爲平衡。作爲首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西方國家,新西蘭積極同中國開展符合自身發展重點的合作項目。新西蘭的戰略包括妥善處理與中國和傳統盟友的關係,確保其外交政策保持務實,並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形勢。這種做法凸顯了新西蘭管理複雜地緣政治關係,致力於實現互利共贏和地區穩定的典範作用。

對於中國更多參與南太平洋事務,各方看法不一。在許多南太國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援助和投資所帶來的切實利益。但與此同時,人們對潛在的債務依賴風險,以及謹慎管理國際夥伴關係的警惕性也越來越高。如何平衡中國援助的直接利益,和對自身經濟需求的長期影響,是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

總之,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不斷擴大的影響力,反映出了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轉變。中國的投資和援助令南太島國受益匪淺,但也在其他大國之間引發了複雜的連鎖反應。不斷變化的地區局勢,凸顯了戰略外交和平衡接觸在應對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長所帶來的新形勢方面的重要性。隨着局勢的繼續發展,南太國家處理這些關係的方法將對塑造地區穩定與合作的未來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爲 "Deepening cooperation in support of Blue Pacific initiativ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