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遊戲爲什麼喜歡吟詩?”已經成了海外玩家的靈魂拷問……

星彡P丨文

“中國人做的遊戲總是一轉吟詩”已經成了一種海外刻板印象——這不是BB姬瞎說。

事情是這樣的,前兩天推特有條熱度很高的貼子,一位叫“花屋敷の亡霊”的日本網友感慨:

“最近中國產的遊戲數量越來越多了,雖然在外表上跟(日本)國內的遊戲基本沒啥區別,但是很容易分辨。因爲(中國手遊的)角色在對話途中會突然開始背誦詩歌……”

這段話不知怎麼的戳中了日本玩家們的心,很快就有了9000多條轉發、4萬多的點贊,大家紛紛在轉發鏈裡吐槽。

比如像這樣的:

哪怕不是詩,翻譯成外語後也變成了詩。

原推補充道,自己也不是特別討厭這種現象,但是看到某些西洋風的角色突然用文縐縐的調調講起“漢詩”,有時大腦會突然宕機。

隨着中國手游出海,對於母語本身就有一定“漢字”要素的日本人來說,這種文化上的衝擊愈發深刻。

每每臺詞一轉“吟誦詩歌”的橋段,都讓日本玩家們崩潰不已,介於一種“感覺文本是機器翻譯”和“自己不像是識字的”間的疊加態。

有些詩別說是日本玩家了,國內玩家也未必都能看懂。最經典的,評論區有日本人曬出了一張《明日方舟》的日文文本:

「雲萬象を晞かし、霧孤徑に蕩れ、河漢を挹み罷り份仃と共にず。」

中文原句是「雲晞萬象,煙蕩孤徑,挹罷河漢共伶仃。」

翻譯成日文以後,依然保留了原本的架構,對日本人來說跟“古書天書”沒啥兩樣。

也不怪鷹角,畢竟主題本就如此,有這種臺詞也正常。

日本那邊的考據黨還特地跑到中文論壇,靠着機翻硬啃才知道,大概意思是——

“雲因爲光照產生萬千景色,煙沿着屬於自己的道路獨自邁進,就算天上數不盡的繁星也是由一個個單獨的存在組成。”

哪怕翻譯成大白話以後,依然看着有些懵逼。

類似看不懂的吐槽在日推上不少。我搜着搜着,竟然發現了一個“原神漢字研究所”的神奇組織。但你要說很多遊戲裡詩的水平吧……難以評價。

只能說“大家平時吃的太好了”,從義務教育開始,就已經接觸了上下五千年詩歌的璀璨精華。哪怕只有一丁點,口味也被養刁了,要求變得特別高。

(通過拆解漢字,來研究遊戲文本)

對於中國人的吟詩情節,有不少日推網友給出自己見解。

有人解釋,“自己曾經也很好奇爲什麼像《原神》《戰雙帕彌什》《明日方舟》之類中國遊戲會頻繁引用詩歌。搜了搜才知道,背詩是中國義務教育的要求,從小學開始的6年就要背160篇古詩。如果你在童年時期有這樣的習慣,反應到作品裡,就不足爲奇了。”

有人表示,“成語和詩歌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日本的諺語俳句和歌一樣。在許多國家,詩歌都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屬於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然後一轉日本現狀,義憤填膺,“只有在日本,詩人才會被人嘲笑,覺得是煞筆。”

也有人表示,“很多非本國人不能欣賞詩歌的沒,是因爲文字一旦翻譯就失去了它的美”——總之網上討論挺多的。翻了翻評論區,少見的沒有無腦貶低中國,基本都是表示感嘆和讚賞的。

(來自不同年份的一些討論↓↓↓)

甚至不止日本人。用“中國遊戲+詩歌”的關鍵詞谷歌搜索,你會發現,好幾年前開始“中國遊戲爲什麼喜歡一轉吟詩”已經成了海外玩家的一種靈魂拷問。

哪怕是Steam上英語本地化的國產獨立遊戲,也有不少歐美老外吐槽,臺詞經常會出現一些非口語化的奇妙比喻——感覺角色說話跟莎士比亞似的。

這讓我想起今年年初有一個“中文髒話震撼全網”的搞笑事情。

說是有個叫Being的大馬華人在外網反擊老外的種族歧視,直接開口一頓美麗中國話。

雖然別人不懂中文,但是推特上有自動翻譯,兩個人直接在評論區吵起來了。那個種族歧視的老外被直球問候祖宗十八代,一連十幾條不帶重複的。

(類似這樣的還有十幾條,就不放出來了)

罵着罵着,這個叫Being的大馬華人女網友開始用英文罵街了。雖然講的東西沒變,但總感覺沒有了中文的力道,甚至變得文藝起來……

我這才知道,原來在英語母語者眼裡的中文罵街話,被機翻以後是這種調調,頗有兩個人打情罵俏的觀感。

像什麼“你的血漿爛肉又髒又毒”,“滾回原始的混沌深淵裡,看看有沒有人要”……吸引了無數樂子人圍觀吃瓜。

想了想,可能跟漢字本身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天然就有一種畫面感在裡面。我們平時習慣了漢語可能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

也不是說“拉踩”什麼的。

詩以文字來表現的情緒的和諧,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詩,只是很抱歉以這種方式重新認識我們的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