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董事長白濤:公司已形成全養老產品體系,可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羣體養老保險需求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北京報道

3月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任務中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其中,共有13處談及養老話題,方向廣泛多元。

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8億,佔總人口的19.8%,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佔總人口的14.9%。此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養老金融已作爲未來需要被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被重點提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人壽在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上把握先機,已形成包括年金、終身壽險、個人養老金、商業養老金、商業專屬養老產品等在內的全養老產品體系,可以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羣體養老保險需求。

養老生態建設具有周期長、投資大、經營複雜等特點,需要長期穩健的資金投入、跨週期的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能力、專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來支撐,而保險在構建“抵禦長壽風險、積累養老財富、建設服務生態”方面有難以替代的價值,與養老康養產業的屬性高度契合。

記者瞭解到,截至2023年末,中國人壽積累養老險準備金約1.8萬億元,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累計出單超10萬件,商業養老金存量規模達79億元,在13個城市啓動14個養老項目,建成和在建養老牀位7700多張。

個人養老金產品累計出單已近12萬件

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任務中提及,將在全國範圍推廣個人養老金制度。雖具體時間仍未公佈,但記者注意到,這是試點運行一年多後,官方首次明確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在全國範圍推廣。

此前,1月24日,人社部也曾在2023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運行平穩有序,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記者查詢中國銀保信官方微信公衆號發現,保險方面,目前有21家保險公司推出的40款個人養老金產品在售,主要包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萬能險、分紅險等。

白濤對記者表示,在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方面,中國人壽作爲首批參與試點機構,發揮網點和銷售隊伍優勢,在多地實現首單出單,並在產品設計上突出保險特色,不僅注重賬戶穩健增值,還爲客戶提供意外、身故及傷殘等風險保障,目前已累計出單近12萬件,位居行業領先。

白濤同時表示,截至目前,中國人壽具有較強養老屬性的年金保險積累準備金約1.8萬億元。

記者梳理髮現,在個人養老金可購買產品中,保險產品其產品期限長、保險公司可以運用的資金期限久,產品收益與市場中的其他產品對比,相對較高。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方面,已披露2023年結算利率的16款產品穩健型賬戶結算利率均值爲3.54%,進取型賬戶結算利率均值爲3.73%。

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過程中,產品擴容之外的平臺搭建、服務優化、政策支持、投資者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例如,中國人壽APP“中國人壽壽險”已在首頁設置“個人養老金”專區,直接對接其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國壽鑫享寶專屬商業養老保險”。

同時,記者瞭解到,中國人壽壽險APP已通過工信部無障礙及適老化評測,成爲國內保險業首個獲得認證的移動應用。其“尊老模式”提供多個版本切換途徑,均設置在顯眼位置便於老年客戶操作。電話服務設置老年專線,提供“長者一鍵接入人工”服務。

全國落地個人養老金制度之外,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任務中亦提出,將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髮經濟。

此前,中國人壽已召開養老金融推進會,圍繞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研討中國人壽集團養老金融發展的總體定位以及各成員單位養老金融業務的定位、目標和重點任務,並對當前重點工作做出安排。

白濤指出,當下是打造新業務增長極的重大戰略機遇。中國人壽應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解決養老“錢”不夠和養老“服務”不足問題。前者是中國人壽的主責主業,後者是如何發揮主業優勢整合養老健康產業資源,提高養老服務供給質量。

白濤表示,中國人壽發展養老金融,是從主責主業出發,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供好的金融產品,助力解決養老資金缺口、風險保障不足的問題。下一步,中國人壽將在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養老資產管理服務供給、養老產業金融供給等方面全面發力。

記者瞭解到,當下,中國人壽與30多家地方政府、6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具體措施上包括,構建以“城心”機構養老爲主,現有城郊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爲輔的“保險+養老”服務供給模式。

目前,中國人壽的健康養老生態工程正深化落地實施,已啓動佈局的養老項目有14個,覆蓋13個城市。預計到“十四五”末,該公司計劃在全國約30個城市形成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還需大力支持數字金融發展

養老之外,數字金融亦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中。

當前,數字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隨着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日益深度融合,加快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數字金融,成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大國競爭、搶佔戰略主動權的重大舉措。

白濤指出,在實踐中,數字金融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是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有待完善。白濤指出,在促進數據共享流通與合法利用方面缺乏明確規定,數據要素價值還未充分釋放。

二是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加強。白濤指出,目前人口、健康、醫療、交通、環境等不同領域數據尚未有效貫通,算力資源使用效率還不高,大量的算法開發力量未能有效利用。

三是數字金融監管亟待升級。白濤表示,更加多樣化的數字金融形式導致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更強,對數字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數字金融是個生態系統,迫切需要政府、監管以及社會各界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對此,白濤提出四點針對性建議。

一是堅持立法修法先行。白濤建議,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集中開放共享等法律法規,明確數據合規流轉實施細則,兼顧安全性與流通性,支持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進行產品服務創新,爲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促進數字金融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二是加快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白濤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構建聯通醫療、農業、林業、氣象等行業的公共大數據平臺,建立安全權威的算力資源供給能力和供給體系,加強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礎平臺的統籌及利用,提供通用性、基礎性智能服務的大模型,避免資源浪費以及潛在風險。

三是加強數字金融監管。白濤建議,完善數字金融監管體系與監督評估機制,加快研發基於數字技術的監管工具和監管平臺,對大模型算法、應用場景等加強監控和防範,確保數字金融發展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

四是加快建設數字金融人才隊伍。白濤建議,緊盯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發展趨勢,完善數字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數字技術與金融的交叉學科,着力培養數字金融複合型人才。持續健全金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金融從業人員及時掌握數字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