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

央視視頻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來源:本站科技頻道

記者 王詩堃 李細華

轟鳴聲起,“天和”騰飛

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着“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4月29日,搭載着空間站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攝影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李細華 姚志豪

本次發射搭載的是我國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和”號核心艙。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只能由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核心艙在設計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達到了50立方米,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

首戰告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正式拉開大幕

舉世矚目的“第一棒”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專門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於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飛。此次長五B遙二發射,是該型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空間站建造的開局之戰,將全面吹響我國打造載人空間站的集結號,舉國關注、舉世矚目。

繼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跑出“第一棒”後,下一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接力發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這將是我國航天曆史上首次呈現多型長征火箭執行同一任務的情況。

載人航天工程作爲我國航天領域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國家重大工程,實施至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自1999年發射神舟一號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先後組織實施17次重大飛行任務,均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執行發射,全部取得成功。其中,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13次,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兩次,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兩次。

隨着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正式服役,載人航天工程三大運載火箭系統已全部就位,三型火箭共同構建起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天地運輸走廊”。

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我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發射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上,長征“三勇士”將各司其職,攜手實施多次飛行任務,助力空間站兩年內建成,爲中國航天搭建更廣闊的舞臺。

突破“零窗口”發射技術:爲交會對接贏得±1分鐘

載人空間站艙段是我國迄今爲止發射的重量最大的載荷,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擁有長度達到20.5米的國內最大整流罩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級,是我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艙段,只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能夠勝任

爲了滿足空間站任務要求,研製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和創新,相繼攻克了超大整流罩研製、大直徑艙箭連接分離、大推力直接入軌偏差精確控制等核心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持續優化和改進,實現了創新技術的再升級。

由於後續實驗艙Ⅰ和試驗艙Ⅱ要與核心艙通過交會對接,在軌進行組裝,所以要求火箭“零窗口”發射。交會對接好比在太空穿針引線”,失之毫釐可能差之千里,此時空間站艙段就要消耗燃料來變軌滿足對接要求,造成能力的損失。

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低溫火箭,面臨着低溫推進劑加註問題和複雜的發射前流程,實施“零窗口”發射相比常溫火箭難度大得多。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平岐告訴記者,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團隊對箭上控制系統迭代制導方案進行了優化改進,把“零窗口”拓展到±1分鐘的“窄窗口”。“起飛時間與預定時間的誤差不超過±1分鐘時,火箭可以在飛行過程中修正偏差,將空間站軌道艙精準送入原定目標位置。”李平岐說。

也就是說,只要在這個兩分鐘裡點火起飛,火箭到達的終點位置都是唯一的,這就爲分秒必爭的交會對接任務爭取出寶貴的±1分鐘,助力空間站艙段在太空中實現順利“牽手”。

此外,結合空間站艙段任務特點,長征五號B火箭事先規劃了應急軌道,這也是我國首次在非載人火箭上應用該項技術,以確保發射萬無一失。

作爲首型高密度發射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爲基礎改進研製而成,“兩兄弟”遵循了模塊化、系列化的研製思路,實現了助推器和芯一級模塊的完全共用,不僅降低研製成本,而且實現了對共性技術的最大驗證,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和任務適應性

此前,“胖五”已經在1年之內完成了包括火星探測器天問”和“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內的4次重量級發射任務。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成功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後,“胖五”兄弟實現了16個月間“五連勝”,已成爲新一代運載火箭中首個進入高密度發射的型號。

【採寫】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王詩堃 徐勉 劉佳榮 發自海南文昌

【攝影】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李細華 姚志豪

【後方聯動】 曹嬡嬡

【統籌】秦文綱 張志超 卞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