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在世界“增加中國聲音”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9日刊登了題爲《中國深入挖掘歷史,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報道。報道摘編如下:

中國正在力圖確保中華文明在未來很長時間內能夠發揮全球影響力。但這一願景中鮮爲人知的部分是,中國在努力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擴大到遙遠的過去。

幾十年來,中國的考古學家們一直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進行發掘工作,現在則分散到世界各地,試圖挖掘出中華文明與世界歷史關鍵節點之間的聯繫。

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平原上,一箇中國科學家團隊正在着手發掘他們在2019年發現的聚落遺址。該遺址可能提供關於一個神秘遊牧部落命運的線索,而這個部落的起源就在今天的中國。這個工作可能改寫絲綢之路的歷史。

中國的研究人員還前往肯尼亞和沙特阿拉伯,尋找15世紀中國航海家留下的痕跡。在南海,其他研究人員正在搜尋有着久遠歷史的中國沉船,這些沉船可能有助於支持北京對這片海洋的權利主張。

中國考古工作範圍的擴大正在挑戰長期以來的固有觀念。一些學者表示,這有可能改變考古學本身以及中國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位置。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要求本國的學者、藝術家和記者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中國領導人認爲,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西方很少有人瞭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意義和特質,“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

根據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數據,中國正在參與超過30個赴外聯合考古項目,而2010年之前則不多。同一時期,來自中國的考古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以中國以外國家爲主題的論文數量增長了兩倍以上。

一個特別重要的研究領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研究中國如何利用傳統遺產來推廣“一帶一路”倡議的蒂姆·溫特表示,考古項目是北京構建“地緣文化實力”、主張中華文明的影響力超越當前國界的努力的一部分。

由於所處理的證據大多是碎片化的,因此考古學有很大的解釋空間。一些考古學家表示,這爲中國研究人員提供了新機會,推動考古學向新方向發展。

他們的一個主要工作正在中亞展開。中亞是數個世紀以來各個帝國爆發衝突、交錯盤踞的地區,當地的考古工作長期以來被西方考古學家主導。

在5月的晴空下,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個深達10英尺(1英尺約合0.3米——本網注)的土溝周圍。

在土溝中,一名年輕的中國考古學家用工具對挖掘出來的土壤進行檢查,一名烏茲別克斯坦同行則站在挖掘現場邊緣,向當地的村長解釋着考古團隊的工作。他們周圍還散佈着24個挖掘點,這些遺址裡的文物有可能挑戰長期以來對該地區歷史所做的假設。

(發掘該遺址的)王建新現年71歲,是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家,而西北大學所在的城市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王建新一直認爲,國際社會對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由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推廣開來——的理解一直被西方學者主導,西方學者自然傾向於關心探索西方如何影響絲綢之路沿途的其他文化。

王建新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想要爲這個領域增加中國聲音。我們研究過去是爲了理解和塑造現在與未來。”(編譯/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