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動能 | 專訪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對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視的態度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北大國發院

編輯|嶽佳彤 主編|楊澤宇

《中國經濟新動能》是本站財經智庫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打造的高端財經訪談節目。針對財經焦點及社會熱點,我們與北大國發院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探尋在當前形勢與不同研究視角下國家、企業和個人如何尋找發展的新動能。

NO.02 專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如何理清世界格局變化與中美關係走勢?

【完整版視頻】

姚洋:如何理清世界格局的變化與中美關係走勢(來源:C位觀察)

【本期介紹】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中國在其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在此浪潮中如何找尋經濟發展新動能。姚洋將從我國的開放切入,深入分析全球經濟版圖的演變,揭露中美博弈的關鍵點,以及在此局勢下中國應該如何學會做大國。

60S要點速讀:

1、對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視的態度。平視意味着不要總是抱怨,總是指責它們做了什麼;當然也不是俯視,指責西方什麼都不行,平視就是對等的,在某些情況下也要學會去理解對方。

2、中國經濟勢頭已經起來,且不可阻擋,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要和一個新崛起的大國來競爭,我覺得它力不從心。美國產業空心化太嚴重,相當於一個空的東西,跟我們實的東西在競爭,它怎麼可能競爭過呢?美國顯然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3、中美競爭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去管理競爭,不讓它變成一種對抗,說不定就是有利的競爭。至少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因爲它逼着中國做一些之前我們不做的事情,比如高端芯片,它現在逼着我們做,我們就做起來了,反倒可能讓美國失去很多機會。

以下爲訪談精編: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開放本身未必能促進經濟增長。因爲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都是非常開放的,但我們看到有些國家越開放越不發達,比如非洲的一些國家,開放的結果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別的國家提供的,自己沒有任何東西。

中國的開放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我們從1860年洋務運動開始,在開放之前進行了三十多年的工業化,建立了自身的工業體系。因此,一定的工業基礎是必要的,否則國家一旦開放,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外輸入的。製造品沒有一樣產品能夠賣得比別人更便宜,而且質量比人家好。

姚洋談對中國教育未來最擔心的地方(來源:C位觀察)

這也是爲什麼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我們要談民族資本、民族紗廠、民族紡織廠被外國的紡織廠打敗。只有自身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開放纔可能成功。所以開放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點的選擇,開放要對本國的經濟增長有好處,前提一定是自身的工業基礎,以及一定的國民教育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接住外來的東西。

姚洋:開放未必能促進經濟增長,工業基礎是關鍵(來源:C位觀察)

中國的開放在某種程度來說,它是一種管理的開放。一開始以歡迎外資爲突破口建經濟特區,在特區裡做一些實驗。我們在匯率方面、在資本的流動方面,開放一直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1994年,匯率完全並軌變成單一的匯率,但至今我們的資本賬戶也沒有開放。

所以中國的開放不是一下全部打開,什麼都可以做了,它是有序、有管理的開放。中國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爲中國是個大國。有些小國迫於一些國際機構和某些大國援助小國的前提是要求小國必須開放的壓力,在此情形下,小國被迫開放國門的結果則不盡人意。

如今,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

二戰之後全世界都被裹挾到全球化進程裡,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世界各國的歷史脈搏同步了,整個世界就朝着所謂一體化的方向在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頭十年這20年,這段全球化是一個超級全球化進程。

但是,過去這十年,整個世界的確在收縮,這可能也是歷史的脈動之一。就像一年四季,有春天、有夏天、有秋天,現在可能來到了冬天。冬天要幹什麼呢?大家反思一下:農作的時候,冬天大家要處理一些日常工作,想一想明年該幹什麼,一個新的春天要到來了,所以世界各個國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都在反思全球化。

姚洋談全球化:歐美主要兩件事,再工業化和移民收縮(來源:C位觀察)

歐美主要聚焦兩件事,一個是再工業化,另一個是移民問題,而且可能移民問題是個更大的問題。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都是要收縮,不能允許那麼多移民來,因爲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的確造成了衝擊。

再工業化也是一樣的,大家都認爲再工業化是由於美國造成的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引起的。但是當我們把它放置在歷史背景的維度看,再工業化是遲早要發生的。就像奧巴馬提出過“Buy America”,也是想再工業化,只不過他沒有拿出措施來。

當前全球的經濟版圖演變中,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崛起。我們經濟體量不是全球最大,但製造業是全球最大,這就是不平衡。中國的製造業佔全世界的30%,但中國的GDP只佔世界的17%。這個差距意味着中國必須給全世界輸出產品,自己消化不了。美國只佔到世界製造業的18%左右,但是它的GDP佔到世界百分之二十多,所以美國肯定是要吸納製造業的產品。

姚洋:發達國家認爲製造業太過於依賴東亞和東南亞,但趨勢難以改變(來源:C位觀察)

其他發達國家在世界製造業上的比重都是在下降的。它們一覺醒來突然意識到,怎麼絕大多數東西都在一個國家生產?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他們察覺到自身太過於依賴一個國家,這樣存在不小的風險隱患,所以他們試圖調整。

姚洋:發達國家想再工業化,這個時間恐怕永遠過去了(來源:C位觀察)

但這樣的趨勢又很難扭轉。發達國家想再工業化,這個時間恐怕永遠過去了。發達國家的年輕人不會再回到工廠,這是發達國家面臨的一個難題,它的再工業化會面臨很大的阻力。比如富士康在特朗普剛上臺的時候去威斯康星州設一個廠,計劃僱傭一萬人,我當時就覺得不太現實,美國現在哪還有萬人工廠,這是不可能的。他們當時信心滿滿地跑去那裡建廠,結果現在是個爛尾工程。

現在臺積電去亞利桑那州建廠,其過程非常坎坷,最後怎麼運營是一個大難題。美國年輕人不會也不願意再次進工廠打工,如果有這個能力去做臺積電要求的工作,他們一定會選擇去硅谷或者華爾街,或者醫藥三角(北卡羅萊納三角研究園,是全美國第三大生物科技集中地),不會去工廠裡守着機器,這對於美國年輕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情況仍然是世界的製造業在向東亞及東南亞轉移,不只是中國,東亞其他國家或地區,還有東南亞——這個趨勢沒有改變。

下一步中國的電動汽車對於世界的影響會非常大。就像日本在80年代出口大量的汽車,其他國家發現路上跑的怎麼全是日本車。今後一段時間,可能大家一看路上跑的全是中國車,他們又會察覺到這裡也存在“隱患”。

中國興起之後,毫無疑問會對美國會形成挑戰。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個挑戰。國與國之間的這種競爭、決策,很難說是理性的,都帶有情感的成分在裡面。在這種情況下,地緣政治和經濟完全是相關的,我們很難把它拉開。不可能出現地緣政治方面緊張,經濟方面還能非常熱鬧,所以必然伴隨着調整。

中美關係從1972年,對美國來說Rapprochement(再接觸),到了80年代進入一個所謂的“蜜月期”,後面又進入了二十多年的理性交往期。而在理性交往期裡,美國認爲只要繼續和中國接觸,中國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但是,到了2010年之後美國突然發現,好像不是這樣。對於某些美國人來說,他會認爲中國非但沒有變成我們的朋友,而且變成我們的敵人。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了。

姚洋: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未來二三十年都不太可能改變(來源:C位觀察)

2010年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希拉里提出的亞太再平衡,這是一個很大變化。當時比較溫和一些,但是到了特朗普時代就明確下來,要與中國競爭。所以,我個人認爲中美關係不太可能回到過去,中美之間競爭的關係,我估計未來二三十年都不可能改變。雙方几乎在所有方面進行競爭:經濟、地緣政治……

但我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去管理競爭,不讓它變成一種對抗,說不定就是有利的競爭。至少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因爲它逼着中國做一些之前我們不做的事情,比如高端芯片,它現在逼着我們做,我們就做起來了,反倒可能讓美國失去很多機會。

姚洋:美國與中國競爭力不從心,因爲產業空心化太嚴重了(來源:C位觀察)

中國經濟勢頭已經起來,且不可阻擋,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要和一個新崛起的大國來競爭,我覺得它力不從心。美國產業空心化太嚴重,相當於一個空的東西,跟我們實的東西在競爭,它怎麼可能競爭過呢?美國顯然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美國逼着盟國選邊站,盟國未必會跟着它。事實上盟國告訴美國,他們在經濟上不想選邊,這也迫使美國理性下來。最近這一年來的中美關係,就走向了比較理性交往的時期。

第一,兩個國家都應該在理性交往的基礎上想象未來。儘管大家不可能完全拋棄情感,但是迴歸理性才能使兩國關係穩定下來,否則大家都帶着情緒,就不可能穩定下來,相互指責就是吵架。

姚洋:美國給中國送上一個制定規則的機會,我們要抓住(來源:C位觀察)

第二,要建立新的規則。美國認爲WTO自己吃虧了,它要重談。其實這對於中國來說就有了一個制定下一輪規則的機會。在多邊機構裡,中國要發揮作用難度非常大。現在美國給我們送上一個機會,是雙邊的,美國必須先跟中國談,我們應該努力把握住這次機遇。

針對美國試圖與中國脫鉤的戰略方面,首先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的政策,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變化,我甚至也不期待它會取消那些關稅。但是中美之間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平衡,比如它徵收高的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是下降了,直接出口下降,但不等於說中國不會繞道出口。比如我們的很多企業轉移到東南亞、轉移到墨西哥,它們還在出口美國。把這些算上,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未必下降。

姚洋:美國想要跟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太可能的(來源:C位觀察)

因爲世界分工是有道理的,這背後有自己的經濟邏輯在。美國人是不可能做那些事情的,讓他們去生產服裝鞋帽,這是不可能的事。美國自己不也試圖搞個5G聯盟嗎?他宣佈了,結果啥也沒做出來。因爲5G技術就離不開華爲的技術,離不開中興的技術。沒有華爲和中興貢獻很多的標準,它是做不成的。在此情形下,美國要想跟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

第一,要有全球眼光。全球眼光並不是簡單地給人家去賣點東西,給人家一點援助,全球眼光的意思是中國要想象着自己在爲整個世界負責任,包括規則,可能規則更重要。

姚洋談中國對待西方的態度:學會去理解,不能老抱怨(來源:C位觀察)

第二,對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視的態度。平視意味着不要總是抱怨和指責對方;也不是俯視,抨擊對方什麼都不行。平視就是對等的,在某些情況下也要學會去理解對方。比如,美國說自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吃虧了,但中國則認爲,你怎麼能吃虧了呢?你看我們賣了這麼多東西,我們幫助你消費等等。你反過來說一下行不行?你說我理解你,全球化給美國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收入分配的問題,移民的問題等等。如果按這麼一說,不就是站在了更高的道德高地上嗎?而不是簡單地說,你這樣做就是壞的。作爲一個世界性的大國,一定要學會理解不同的國家。

中國發展到今天,必須做大國,必須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之下。

(根據訪談速記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