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若持續釋放四大紅利 黃奇帆:GDP可保持5%以上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6日在北京出席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香港文匯網)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6日在北京出席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時表示,中國經濟有四大紅利待釋放,只要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市場紅利、人才創新和資本市場紅利,以及開放紅利,有望使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3至5年保持在5%以上。

首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釋放改革紅利。黃奇帆指出,宏觀經濟內需不足是表象,根源在於很多中高端產品和服務領域存在供給抑制政策,導致供給能力增長受限,使得原本存在的有支付能力的龐大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釋放。

黃奇帆舉例說,比如汽車行業,由於限購限貸等政策影響,中國汽車保有率只有20%左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未來中國至少有條件達到汽車保有率40%這一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釋放有效需求。

黃奇帆指出,在汽車消費、改善性住房消費需求、個性化高品質的醫療、健康、教育服務以及低空航空、船艇、賽車、賽馬等各類消費需求沒有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爲存在大量供給抑制政策,應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釋放這些有效需求,以新的改革紅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大紅利是建設超大規模統一大市場,釋放市場紅利。黃奇帆認爲,中國經濟將迎來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市場紅利。中國人口有14億多,佔全球總人口比例接近18%;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三者疊加在一起將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進入中國市場的製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包括研發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採購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場開拓成本。」黃奇帆說,一般情況下,規模經濟可以影響到整個製造業成本的30%~40%,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價格優勢打敗國外競爭對手。

第三個紅利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釋放人才創新紅利和資本市場紅利。黃奇帆認爲,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速度若能提升,便可產生髮展動能、紅利。全要素生產力最重要兩個環節,第一個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對製造業對各個方面產生的推動力。第二個是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把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生產力能夠融合在一起,形成迭代的一個關鍵中間環節。

黃奇帆強調,要釋放資本市場紅利,當前註冊制已經實施,但要與退市制度相配合,未來應實現首發上市的數量與退市的數量大致協調均衡,同時要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擴大包括各類養老金在內的社會保險資金入市的比例。

第四個紅利則是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地實施,釋放新的開放紅利。黃奇帆認爲,中國已經進入了RCEP所帶來的各項制度紅利。比如RCEP的原產地累加規則,使得整個東南亞和中國對全世界進出口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羣。接下來,中國要成爲貿易強國,必須發展好服務貿易和數位貿易,恰恰服務貿易、數位貿易是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短板,過去的不足將成爲今後發展的跳板、紅利的來源。

「我對未來前景表示高度的樂觀。」黃奇帆說,4個重要紅利加上各項政策措施,即使當前遇上一些發展中的困難也都是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