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在談性色變,德國卻從小學開始性教育,早孕率還是歐洲最低

一部真·恐怖片正在巡迴上映

《放暑假》。

雞娃的家長曬出賬單:

研學、補課、興趣班,一個暑假下來,想要孩子不落後,至少得燒4萬吶。

佛系派破罐破摔:

一胎卷光了積蓄,沒用;二胎,乾脆散養。

關於抓娃娃,我們早已傷透了腦筋。

怎麼辦?

終於她及時出現,讓我們看到什麼叫“抓洋娃娃”

他鄉的童年2

仍然是我們熟悉的小君君。

第一季,她去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讓我們感嘆,讓人羨慕的不僅有“別人家的孩子”。

更是……別人國家的童年。

不到4點就放學。

不用做操,大把時間在學校自由活動。

上到了小學還沒見過考試長啥樣……

酸了?

當然,這個節目不是爲了專門給你提供做夢素材。

第二季,就讓不少觀衆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也這麼累,心裡不免有一絲的平衡無奈。

這是哪?

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

這個成績是第一位的

但。

真的如彈幕中說的那樣,“全世界華人都在卷”嗎?

遠看,好像哪裡都逃不出應試。

細看,還是不同。

新一季《他鄉的童年》發現,一個國家怎樣培養自己的孩子,就代表着準備以何種姿態站立世界之中。

01

新加坡。

提起它,你會想到啥?

哦,好像都是會打架的關鍵詞:

制度嚴苛,但科技發達;

高度文明,但文化傳統。

那教育呢?

新加坡人會告訴你,嗯,我們怕輸……

△ 新加坡流行了幾十年的繪本《怕輸先生》

因爲怕輸。

從小就要教孩子寫應試作文。

因爲怕輸。

要花近千萬人民幣,買下總理同款小學附近的學區房。

因爲怕輸。

小學生一出校門就會被補習班老師接走,然後開始被補課支配、沒有完整休息日的一週……

一個五歲男孩,正在提前學一年級課程。

但你看。

他興趣寥寥,心不在焉。

周軼君不解:現在就提前學了,那一年級又學啥呢?

老師無奈笑笑:

還是一年級的課程……但家長就是覺得,必須要提前學。

周軼君懵了

我還以爲新加坡因材施教呢。

其實,今天新加坡確實在努力改革唯成績論

兩點放學、沒有作業,屬於“減負”。

更重要的制度保障是

分流。

幼升小,設計了天才班考試,選出智商拔尖的,重點培養。

小升初,按能力分三類:普通學術、普通技術、直通車(畢業後直達大學)。

但技術類的孩子,並非從此就和大學絕緣,而是可以持續進修,只是方向偏理工技術、應用實踐。

但在很多家長心裡。

我的孩子是天才,還是要擠進千軍萬馬的獨木橋。

所以……

必須從一年級抓起,不能在小六的考試中輸掉。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國家。

人多地少。

人還主要是華人。

卷,好像是逃不過的宿命。

自上而下都有着生存恐懼。

60年代,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中獨立。

70年代,一躍成爲四小龍之首,但一路狂飆的經濟奇蹟,還是沒有沖刷掉骨子裡的生存恐懼。

因爲直到今天,新加坡的自然資源依舊匱乏,比如最重要的飲用水,居然還要依賴馬來西亞進口。

沒有太大的資源

我們是一個小國家

任何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新加坡留學的中國人說:

新加坡的第一課就是公民教育。課程總在強調:當初新加坡建國多麼不容易,這個國家是靠多麼魔鬼的勤奮和自律,才能走到輝煌的今天……

作爲制度健全的發達國家。

一些學者表示,新加坡教育的本質,就是“中產孩子的通關遊戲”。

而當下的隱憂是:

通關完畢的孩子,好像並沒有感到幸福。

一個是留學生說的:

這裡全是優等生,但好玩的人很少。

另一個,則是心理學家擔心的:

沉甸甸的學業壓力,低容錯的社會氛圍,讓年輕人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自殺是新加坡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按能力分配的人才制度,強調“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社會文化,能保證新加坡的高速運轉,在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

但問題是

這些被“標準的優秀”馴化的主人翁……

真的相信自己會有光明的未來嗎?

無論是東亞還是新加坡。

卷的盡頭好像都殊途同歸了

2023年,新加坡的出生率創了63年來的新低。

02

如果說,新加坡教育的關鍵詞,是怕輸和優秀。

那麼德國則是

犯錯和戳破。

先說中國人最怕的東西吧。

你是什麼時候知道,咋選避孕套尺寸的?

你又什麼時候知道,陰部內部結構長啥樣?

Sir相信,大部分人光是開口讀這些問題,都要頭皮發麻滿臉通紅了,更別說知道。

但在德國,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說不定就比你知道的更多。

每個人都會笑吧

這是安全套測量儀

據統計,德國人首次性行爲平均年齡爲17.2歲。

Sir不知道,如果在中國也有相關統計,在結果出來後,大家都會討論什麼:是討論前置性教育,還是……繼續加大對流行文化的“去成人化”力度?

反正德國人表示

讓風暴來得更早一些吧。

德國聯邦政府規定:十六個州的教育制度可以自定,但必須要保證——所有的孩子,都要在10歲開始接受性教育。

很多人要說:毛都沒長呢,這年紀太小。

然而一位50歲的媽媽表示:拜託,這不是我們那個年代了,網絡這麼發達,你真當你家娃是傻子?

性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更是樹立更前衛、更中性的性別觀念:

男生不是必須強壯,他們可以選擇不。

而女生,當然也可以喜歡卡車、槍炮。

看,這是四年級的男孩在模擬懷孕的感覺。

只是爲了宣揚……母愛偉大、女人之苦?

不。

讓他們感受懷孕,也是在告訴他們

性,到底意味着什麼。

是交合的激情,也是生命的孕育。

就像性教育的第一課,談論的不是性,而是:

愛,首先是責任。

△ 德國性教育課堂上,孩子可以自由提出想知道的問題

哦對了。

德國人還奇葩到

給14歲-22歲的女生髮放避孕藥。

看到這,相信你和周媽媽一樣的擔憂:

這……確定不是變相鼓勵孩子未成年性交?

德國專家搖頭:這可能就是我們的態度吧。我們相信,當你越大方地談論,就會讓性的禁忌感降到最低,進而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安全。

這件事或許沒有標準答案。

但數據不會說謊

因爲更早地進行性教育,德國在歐盟國家中的早孕率是最低的。

而提到禁忌。

德國人的不遮掩還在於

他們從小給孩子做二戰的反思教育。

歷史上,德國納粹屠殺數百萬猶太人,這是臭名昭著、無法原諒的極權慘劇。

於是德國人對此的反思是

在柏林的中心地帶,建立猶太人屠殺紀念碑廣場,上面有2711個紀念碑。

但歷史教育,也不僅僅意味着:沉痛哀悼、耳提面命。

你敢信?

孩子們在這個沉重的地方,居然會被允許自由嬉戲、追逐……

這真的能教孩子反思嗎?

《他鄉》捕捉到了一個異常珍貴的意外:

小男孩哭着鼻子向老師告狀,一個同學把他推在地上,還弄爛了他有盾牌的書包……

周軼君順勢採訪:你覺得戰爭是什麼?

男孩答:戰爭就是,兩個人要打架,但另一方並不願意。

另一個經歷過戰爭、來自伊拉克的女孩則說:

原來當我的同胞在家鄉受難時,在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德國),會有人關心他們的命運,會用全人類的角度,來教育人們不要發動戰爭。

歷史教育,到底是什麼呢?

是告訴孩子們

人可以去面對真正的歷史。

人也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03

回到開頭的話:

教育,關乎國家要以什麼方式影響世界,也關乎我們想培養怎樣的公民。

它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而無聲來自什麼呢?

Sir觸動最深的一幕

德國老師帶孩子看紀念碑,在廣場看到了武裝警察。

因爲此時土耳其總統正在柏林,而他們擔心會有關於戰爭的抗議、遊行。

一瞬間。

Sir明白過來

想讓未來的主人翁,擁有健全的人格。

不能光說,光教。

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和真實生活是一致的。

學校可以說你是主人翁,但你生活中成爲主人翁了嗎?

學校說了科學精神是質疑權威,但你能質疑一切權威嗎?

學校說了要做個誠實的人,但你是否已經對謊言視若無睹?

教育的糟糕不是教壞了人。

而是它教給你的是“好的”,但你長大後卻發現,書本和現實如此地分裂……

原本。

Sir以爲《他鄉的童年》只是介紹別國的教育制度。

但漸漸發現。

原來,我們童年裡憧憬的、純真的世界,早已成爲了一個回不去的他鄉。

看到這你或許不服。

難道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還是看看和我們文化稍微接近一點的新加坡吧。

他們也熱愛抓娃娃。

但抓娃娃的細節和方式,會讓你不可思議

比如,有些小學會故意不裝空調,不是因爲經費不夠,就是爲了苦其心志。

你說,這還不是妥妥挫折教育?

但周軼君表示,雖然沒空調,但課室非常通風,至少沒有酷熱難耐的感覺,同時,學校也把體育課安排在第一節,這樣學生就沒這麼熱。

也就是說:

雖然吃苦,但足夠人性化。

再比如,新加坡人重視學習,所以會在飯堂的桌面上都繪製國際象棋棋譜,方便學生飯後做有益身心的娛樂。

連娛樂方式都規劃好了……

還不是搞霸權?

但你也能看到,學校雖然愛貼標語,卻會打扮成孩子喜歡的樣子。

同時,新加坡對孩子的身心關懷,也到了細節狂魔的程度

每個小學都要求單獨設立專業的牙科診所。

學校的小賣部,永遠只允許售賣低糖飲料。

最最眼紅的是,新加坡政府還會出錢,請小學生到國外免費旅遊……

周軼君曾問了新加坡專家一個尖銳的問題:

新加坡人注重批判性思維,但有時候,他們又要求孩子聽話……這不是很矛盾嗎?

教授解釋:

我們當然會有儒家文化的影響,比如尊重長輩。但批判性思考,並不是說什麼都批評和拒絕。

而是:

我們的政府會時刻準備着,期待民衆提問。

新加坡教育,當然有無法理解的部分。

比如聞風喪膽的鞭刑。

以及從娃娃抓起的:藤條教育。

你寵他們

以後政府打他們

太遲啦

但教育,確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

德國的經濟發展實力,百年製造的工業歷史,讓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和底氣,讓孩子們自由探索,珍視無用。

哪怕是學了文學,家長也不會太抓狂。

在歐盟國家裡,德國青年失業率最低。

他們確實能給下一代“做你自己”的社會允諾,因此更信奉:對犯錯的包容,在犯錯中學習,纔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競爭壓力……讓他們無法信任“鬆弛感”,而只能是用盡可能科學的方式,讓這個國家最大的財富,人才,要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教育的模式,或許輪不到我們自由選擇。

它根植於一片被前人灌溉太久,以至於無法被隨意改造的土壤上。

但教育的可能依然存在。

因爲最好的教育。

永遠是大人不放棄對世界的好奇,對人性的學習,對制度的修正。

人這一生有三次成長

分別是發現你的父母

你自己

你的孩子

原來都是普通人

最後的最後。

你可能還是想反駁Sir,說了這麼多,看了這麼多,有用嗎,還不是一切照舊?

好吧。

可能這就是抓娃娃悲哀的起點——

別的什麼也抓不住,我們就只能抓娃娃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