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仿製藥爲何打不進美國市場?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Made inChina”在美國早已經成爲品質的代名詞,家電、電腦、電動車都能看到中國品牌的身影。

聚焦醫藥領域,以藥明康德爲代表的一批CXO公司也已經在全球製藥領域分得了很大的蛋糕,全球排名前20的製藥公司裡,有18家是藥明康德的客戶。這背後離不開中國的製造紅利與工程師紅利。

然而,較爲疑惑的是,仿製藥同樣是一個依託於製造業與工程學的產業,可究竟爲何我國仿製藥卻始終無法全面躋身美國市場呢?當然,這裡我們並不去考量紛繁複雜的國際因素,僅單純從行業角度出發,深度剖析一下中國仿製藥產業未來的發展路徑。

印度“世界藥房”

仿製藥的廣泛應用,被譽爲“21世紀公共衛生領域最偉大的進步”。它擁有與品牌藥幾乎相同的療效,但售價卻僅爲品牌藥的幾分之一,幾乎是品牌藥完美的替代品。

但就是這樣一個頗具價值的賽道,頭部玩家中卻缺少中國企業的身影。以2023年營收額計算,梯瓦以158.46億美元的營收,成爲全球最大的跨國仿製藥公司。在全球營收前十的跨國仿製藥公司中,有半數來自於印度。中國仿製藥公司海外營收較低,因此國際影響力有限。

圖:全球市場營收最高的十家仿製藥公司,來源:錦緞研究院

縱觀上榜的印度仿製藥公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毛利率極高。太陽製藥毛利率高達76.4%,即使是毛利率最低的阿拉賓度製藥,它的毛利率也高達53.3%,顯著高於美國和歐洲公司。

儘管仿製藥價格很低,但美國市場的藥價依然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的仿製藥價格約爲美國六成,日本藥價更是僅爲美國的四成。這也就意味着,想要成爲全球仿製藥巨頭,美國是一個註定無法繞開的市場。

圖:美國仿製藥價格與它國比較(美國/它國%),來源:國金證券

印度之所以成爲“全球藥房”,主要受雙重因素影響。首先,印度自身有着極爲明顯的成本優勢;其次印度企業可以第一時間打入美國市場。這雙重因素也是國內藥企需要密切關注的因素。

“耍流氓”的強仿政策

印度仿製藥爲什麼這麼牛?它是如何將成本做到如此之低的?這背後既有人口紅利的原因,也有國家政策的影響。

首先,印度人工便宜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的人工成本可能僅有國內的一半。從純成本角度出發,印度確實具備極強的全球競爭力。但藥物研發不同於一般製造業,純人工佔比只有30%左右,更多的成本在於原材料,約佔總成本的50%左右。我國雖然沒有人工成本優勢,但印度原料藥卻多從我國採購,因此我們原料成本更低。

也就是說,純從製造成本角度分析,我國仿製藥綜合成本是能夠與印度一較高下的。不過,仿製藥除了製造成本外,更需考量時間成本。

印度仿製藥最無解的一點在於,它們是執行強仿政策的。所謂強仿政策,指的是通過國內立法,規避專利法的限制,無需經過專利方允許,強制地仿製原研藥。這是一種“耍流氓”的手段,基於強仿政策,印度藥企可以在品牌藥上市的第二天就開始進行仿製,並在印度國內銷售。

當然,原研藥在專利期內的時候,印度仿製藥是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的,但只要藥品專利期一過,印度藥企就會立馬向FDA提交仿製藥申請,做到第一時間在美國上市。爲了搶先在美國上市,印度藥企甚至曾經派專人在FDA門口排隊搶注,已經形成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分工。此外,印度仿製藥法規政策也是嘗試向歐美接軌的,這也間接幫助他們更方面地獲取美國上市的資格。

強仿政策可以幫助印度藥企更早搭建藥物供應鏈,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這些藥物往往都已經產能飽滿、質量穩定。這直接導致印度仿製藥贏在了起跑線上。

但這種“耍流氓”的模式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的。例如對於MNC來說,印度這種做法促使他們主動放棄印度市場,甚至新上市的藥物都會想方設法避免流通到印度藥企手中。

此外,強仿政策助推了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但同時也扼殺了印度創新藥的研發。即使有創新藥面世,也會在國內遭遇被快速仿製的尷尬,因此也就鮮有人去做創新了。這也是爲何印度仿製藥與創新藥如此割裂的原因。

印度仿製藥成本低,最主要的是它們更早進行了仿製藥研發,並且不會遭遇專利訴訟糾紛,而且整個供應鏈條也早已順暢跑通。

最後一道屏障:規模化

仿製藥賽道,印度是極其難纏的對手,成本、制度、專利等多個維度都具有領先優勢。但這些都不是中國仿製藥進入美國的最大阻礙,真正阻礙中國仿製藥的是規模化不足而帶來的被邊緣化風險。

美國藥物市場雖然採用市場化定價模式,但這並不意味着藥企可以漫天要價。儘管美國官方沒有正式推行集採政策,但在民間實則早已建起來一套針對仿製藥的壓價舉措。

一款仿製藥即便獲得FDA批准,但卻並不一定能夠有很好的銷路。究其原因在於,想要真正進入醫院,仍需要經歷嚴格的價格談判過程。負責談判的並不是醫院,而是專門的集中採購組織(GPO)。96%的治療醫院、98%的社區醫院和 97%的非政府辦非營利醫院至少加入了一家 GPO ,全美約73%藥品採購是通過GPO完成的。

圖:GPO產業鏈條,來源:東方證券

從商業模式本質看,GPO屬於中介機構,其議價能力來自會員單位的採購權讓渡,越是規模龐大的採購任務其核心競爭力越強。相關數據統計,GPO可以降低醫院約 10-18%的採購成本,而GPO則會向供應商收取1-3%的合同管理費。

中國仿製藥想要擠入美國市場,GPO是最後一關,如何成爲GPO緊密的合作伙伴呢?這並不容易。而且就算擠進了GPO供應商名單,最終能否進院仍然需要經歷激烈的價格競爭。對於本就起步較晚的中國仿製藥而言,這是最難過的一關。

美國仿製藥市場,屬於典型的寡頭市場,幾大巨頭企業擁有極高的話語權。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爲GPO是揹負KPI壓力的,它們肯定希望將利潤最大化,如何有效降低談判成本呢?產品琳琅滿目的穩定優質供應商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GPO是更願意與大型製藥企業進行合作的。

反觀國內藥企,本就沒有先天速度優勢,儘管有少數產品能夠通過FDA的批准,但在GPO那裡卻並不受待見。一方面,仿製藥單款產品價值不高,GPO很難爲了單一產品就拋棄老客戶而選擇中國新客戶;另一方面,作爲市場後來者,我國仿製藥也很難形成價格優勢,畢竟海外大型藥企產品多,東方不亮西方亮,其完全可以放棄某一個單品的利潤去鞏固關係,只要保住整體利潤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海外仿製藥企與GPO簽訂的合作,並非針對單一藥物層面的,而是兩大集團的打包合作。只要整體訂單符合雙方利益,外人是很難從中搶奪到蛋糕的。

從這可以看出,中國仿製藥想要進入美國市場,不僅需要過硬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更需要擁有豐富的產品矩陣供給GPO採購。美國仿製藥市場,拼的就是規模與效率,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中國仿製藥想要擠進美國市場,需要如何做呢?我們認爲主要有兩條路徑。

一方面,拿下關鍵的核心藥物,如近些年專利到期的修美樂就是很好的機會。這需要拼的是速度,因爲只有重磅產品纔會在與GPO談判中獲得話語權。另一方面,儘可能多地構建一個品類豐富的產品矩陣。只有當產品內容庫足夠龐大,GPO纔會更傾向於展開談判合作。例如華海藥業就已經拿到了96個ANDA,是國內獲批數量最多的藥企,但與巨頭動輒數百的ANDA相比依然相去甚遠。

一語弊之,中國仿製藥行業想要大有作爲,必須培養更加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更大規模的產品矩陣。截至目前,我國依然有約4000家仿製藥企,這其中大部分競爭力並不強,因此大規模的併購重組不失爲提升國內仿製藥競爭力的良方。中國仿製藥的未來,還是要押注在幾家頭部企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