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登上熱搜、刷屏“朋友圈”,更刷新了中國一重產業工人的職業生涯

鄭莉 朱欣

“登上熱搜、刷屏‘朋友圈’!相信咱們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日前正式公佈,看到消息後技術工人桂玉鬆興奮地說道。

桂玉鬆,這位被同行譽爲“刀客”的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製造廠車工,多年從事深孔鑽、數控立車機械加工,“操刀”近百萬次,可謂刀無虛發。但在“大國重器”製造過程中,桂玉鬆也曾多次遇到“瓶頸”,甚至被外國專家說:“你們沒有能力加工這麼高精尖的產品。”

“中國要發展,始終要靠自己!”不服輸的中國一重產業工人用實際行動作答——乘着“產改”的春風,技術工人深植創新創造沃土,努力推動一重高質量完成了715噸重的世界最大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國內首件調相機轉軸、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主管道等一大批覈心設備的加工任務,解決了多項“卡脖子”難題,推動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重大跨越。

與此同時,一大批以劉伯鳴、桂玉鬆爲代表的一重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不斷壯大,成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

實施“二十條”舉措助力“產改”走深走實

中國一重始建於1954年,是製造業中的母機型企業,覆蓋核電、石化、冶金、礦山、鍛壓、風電、海洋和農機等衆多裝備製造領域。在企業成立70週年之際,一重的產業工人迎來了高光時刻。

今年國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一重產業工人代表回信,勉勵他們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苦練內功、提高本領,繼續爲建設製造強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國工匠”劉伯鳴正是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產業工人代表之一。“深感自豪,但更感到責任重大!”劉伯鳴激動之餘,更多地在思考作爲新時代的產業工人,如何堅守初心,在創新創造上努力作爲,以更大的力度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打造更多的國之重器。

在中國一重,像劉伯鳴這樣的優秀產業工人不勝枚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伊世明、桂玉鬆、馬谷軍,首屆“龍江工匠年度人物”王國峰,黑龍江省勞動模範楊曉禹、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宏祺……據統計,9000餘名在崗職工中,技術和技能崗位佔比77.3%,高級工以上人員佔比35.3%,評聘公司級大國工匠11人、首席技能大師23人。

能人輩出的背後,是一重紮實推進“產改”的堅定選擇。

國家要發展,製造業要發展,裝備製造業是重中之重,是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一重深知所肩負的歷史重任,更清楚地認識到,建設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意義。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中國一重集團立足自身特點和產業工人需求,針對影響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着手製定了《深化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二十條措施》,建立完善了一套從培養選樹到使用激勵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制度機制。

與此同時,一重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在建功立業方面,制定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規劃(2021-2025)和實施辦法;在素質提升方面,制定了技能人才培訓規劃、培訓管理制度、勞動模範管理辦法;在地位提高方面,制定了大國工匠、首席技能大師評聘管理暫行辦法和考覈實施辦法;在職業發展方面,制定了特殊緊缺科技和技能骨幹人才延遲退休、返聘管理辦法和技能人員職級晉升管理暫行辦法;在權益維護方面,制定了職工帶薪年休假、補充醫療保險、績效管理、優秀職工休療養等實施細則。

企業將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選拔、儲備擺在了突出位置,隨之而來的,是產業工人日益增加的獲得感——

一重積極構建“走出去+請進來”多元培訓體系,每年有50名左右技能骨幹被選派到國內知名院校、大型企業、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勞模工匠成爲客座講師,參加“百名講師百堂課”;每年有百餘人次加入技能學歷“雙提升”行動。

改進技能人才評價方式,爲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和重大質量問題、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師帶徒”業績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對解決生產實踐關鍵技術難題,取得突出業績的,優先推薦晉升特級技師技能等級。

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建立與企業年度生產目標相適應的職工薪酬增長梯次,實施技能津貼“倍增計劃”,提高高級工以上技能人員技能津貼標準。2023年,一重職工人均薪酬比2017年增長60.67%。

實施健康關愛計劃,推廣“三深化、四幫扶、五清楚、六必談”的“3456”思想政治工作法,建立困難職工幫扶救助機制和職工全生命週期健康保障機制……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是黨和國家一項具有戰略意義和全局性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一重來說,積極推進‘產改’,將極大激發職工創新活力,助力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國一重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李沖天表示。

打破壁壘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劉伯鳴、桂玉鬆都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並與伊世明、王國峰、楊曉禹等勞模組成了貫通上下工序間的“勞模創新聯盟”,形成從鍊鋼、鍛造、熱處理、機加爲一體的“創新鏈”。

2017年,這一聯盟形式向外擴展——中國一重與哈電集團組建了跨企業間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定期舉辦技術講堂、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同推動解決“卡脖子”難題。

打破創新壁壘,激發創新活力。一重建立了黨員、勞模、青年、技能大師、黨外人士、巾幗等六類創新工作(活動)室,按照有帶頭人、有帶辦人、有創新團隊、有課題項目、有創新成果、有場地經費、有制度臺賬的“七有”標準建設,由工會、人力資源部(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團委)分別作爲“六室”建設的牽頭單位,給予全方位協助支持。目前,“六室”已累計達到140個,匯聚創新人才3000餘人,創新成果總計2930項,獲專利300餘項,市級以上創新成果獎130項。

創新工作室只是一重爲發揮各類崗位職工的聰明才智搭平臺、建機制的一個縮影。

——結合承製的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產品,連續多年舉辦“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依託競賽攻克“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玲瓏一號”等重大技術裝備,並設立百萬元年度急難險重任務攻關獎勵資金,發放獎勵2700多萬元。

——廣泛開展技術比武,每兩年舉辦一次生產技術運動會,並組織勞模創新大賽、青年創新創意大賽、“五小”創新競賽、創新工作室成果大賽,評選年度勞模創新成果獎,搭建創新成果評選推廣平臺,着力構建教、學、練、戰一體化培訓練兵模式。

如今,創新創造已成爲一重技術工人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劉伯鳴帶領團隊獨創53種鍛造方法,開發41項鍛造技術,先後攻克核電、石化裝備鍛造難關103項,填補國內行業空白50多項,爲提升我國超大型鑄鍛件極端製造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作出突出貢獻。

桂玉鬆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完成18米深孔鑽自動化終端控制系統,把操作技能編寫成自動化軟件控制程序、組裝硬件。桂玉鬆的創新工作室近6年來完成課題60餘項,重大創新課題12項,節約成本700餘萬元。

在“產改”的助力下,一重技術工人把創新創造融入“骨子裡”,鍛造出一件件國之重器。

產業工人與企業同成長共奮進

地處東北地區的一重,在往年職校招聘時並不佔優勢。但今年的招聘季收穫頗豐。“往常1年招60個人,今年5月一場活動就招到了89人。”一重人力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採取“人力資源宣講政策+勞模工匠宣講個人成長故事”的招聘方式,用“產改”成效說話,吸引了一大批技術工人加入。

劉伯鳴參加了此次招聘,1個人就簽下了14名新工人。

聚焦企業生產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一重開展“新型學徒制”暨青年技能培訓行動,“雙優師徒”星級評定和“青羽計劃”等,充分發揮勞模工匠的“明星”效應,抓好技術技能“傳幫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一重還開展了“百名人才工程”,每年選評公司大國工匠、首席技能大師,並給予特殊補貼。

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製造廠400噸臥車機臺長王宏祺,帶領自己的青年創新工作室完成40餘項創新課題,獲國家專利2項,併成功培養了8名優秀徒弟。而這位技術大拿,剛剛36歲。

今年5月,一重集團(黑龍江)專項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工藝師、高級工程師宋明靜成爲哈工大在職研究生,重返課堂補齊理論空缺,並與大學老師一起攻關技術難題。與此同時,許多一重技術工人獲得了能力學歷提升機會,並在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後,由企業全額報銷學習費用。

在一重專項裝備公司數控龍門銑擔任主技工的田原,實現了從鉗工到銑工的“跨界”轉型,出色完成了1000多件專項關重件的精加工任務,2018年晉升爲高級技師……

隨着“產改”深入推進,一大批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於創新、敢爲人先的產業工人成長起來,發揮聰明才智,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而一重也創造了數百項“第一”,推動實現了能源裝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真正讓“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

已經成爲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的劉伯鳴,還是會每天準時走進車間。巨大“天車”在高大的廠房上方遊走,發出陣陣轟鳴,滾燙髮紅的巨大鋼錠在技術工人操作的水壓機鍛造下被塑成軸、輥、筒等各類鍛件。想到它們將被應用到核電、石油、化工等領域,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環節發揮作用,53歲的劉伯鳴心裡泛起陣陣漣漪,“我爲自己是一名產業工人而驕傲!”

“通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思想政治引領更加紮實,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幹事創業的激情動力更加高漲,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產業工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爲中國一重的“產改”之路指明瞭前進方向:打造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