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中全會 總結歷史鞏固執政 舉國體制挑戰多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2日舉行「百年的歷史路口:解析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座談會。(陳君碩攝)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11日閉幕,會上審議通過中共第三份歷史文件。學者指出,相較於前二份歷史文件屬於「階段性」,目的是要結束前面一段時期的錯誤,此次文件則是「全局性」,內容會以肯定爲主,且從文件的名稱即可看出差異;此次會議也繼續強化了中共的執政合法性,並墊高習近平的歷史地位;在對臺港澳部分,「愛國者治港」首次被寫入會議公報,學者憂心,「愛國者治臺」也會成爲中共未來精準打擊臺獨的區隔作法。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2日舉行「百年的歷史路口:解析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座談會,包括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王信賢、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展望與探索雜誌特約研究員郭瑞華參與研討。

●全局總結歷史經驗 非結束階段歷史問題

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指出,1945年中共第一份歷史文件《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處理的是路線之爭,指出王明的國際派是錯誤的,並宣告毛時代的來臨;1981年第二份歷史文件《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檢討文革問題,對毛澤東功勞第一、錯誤第二的「三七開」評價,同時也代表鄧小平時代的來臨。

而此次的第三份歷史文件《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趙建民表示,儘管全文尚未公佈,不過比較文件名稱可看出,前二次是「歷史問題」,此次是「歷史經驗」,且突出「重大成就」,可預期內容大多會是肯定的,前二份屬於「階段性」,第三份則爲「全局性」文件。

政大東亞所所長王信賢指出,六中全會與今年七一的中共百年黨慶相聯繫,這段時間大陸啓動了所有宣傳系統,強化中共的執政合法性,併爲習近平二十大續任做鋪墊,墊高習的歷史地位,「續任當然沒問題,但要讓他更風光」。

王信賢特別指出,習近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詮釋,譬如公報提到習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等表述,都是要凸顯中共纔是馬列真正的繼承者、發揚者;此外,會議公報提到「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對民主再定義,也是要建立一套中國自己的制度價值,與西方互別苗頭。

趙建民表示,六中全會前,一些西方媒體稱六中全會要開啓習的時代,他直言此描述錯誤,因爲早在2016年10月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習核心」,就象徵集體領導結束,習時代的到來,2017年十九大更正式將習思想寫入黨章、接着2018年3月修憲廢除主席任期限制,「習近平時代早就已經開啓!」

「習近平的核心地位早就來了,現在只是強化」,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比較馬列和毛、鄧、江、胡、習等歷屆大陸領導人名字,在公報出現的次數,毛7次、鄧5次、江胡各1次、習17次,從關鍵詞的出現頻率,也可看出習持續強化其統治合法性,

●從愛國者治港 到愛國者治臺

在六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首次寫進「愛國者治港」,相較於過去寫港人治港,展望與探索雜誌特約研究員郭瑞華認爲,這代表中共對香港局勢有信心,也會控制得更牢,當然對臺灣也會形成壓力。

王信賢指出,觀察近期中共涉臺系統官員發言,他隱約嗅出中共也將採取「愛國者治臺」,並以此對臺獨和一般臺灣民衆做出區隔,他認爲必須要去提防。

寇健文認爲,對中共而言,主張採取「愛國者治臺」是必然的,因爲臺獨是「敵我矛盾」,必須用專政手段鬥爭。他指出,這也反映中共的統戰思維,爭取可以爭取的對象,即愛國者,鬥爭臺獨者,是友就可以參與治理,是敵,就像香港那樣,會被DQ(取消資格)。

趙建民則表示,臺灣與香港還是不太一樣,畢竟香港完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臺灣並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且「愛國者」也不好界定,若要操作愛國者治臺,泛綠陣營可能都會受影響。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認爲,中共對臺政策,和臺灣的大陸政策,都各犯一個「核心錯誤」:中共從來沒有考慮臺灣主流民意,全然從中共的全局性和主權高度來制定對臺政策;臺灣則放棄正統道統,持續推動去中國化、仇中路線,放棄從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高度去爭取話語權,「如果大陸對臺核心錯誤,加上臺灣對大陸核心錯誤碰在一起,兩岸就一定會陷入僵局!」

●接班制度討論中 人事佈局已啓動

距離明年二十大召開僅剩不到一年,中共中央高層的人事安排也受到關注,寇健文表示,「公報沒有提不一定代表沒有(討論)」,他指出,二十大的人事佈局早已經開始,且有些職務調整不需要中央委員會的討論,尤其是去年大陸將全國人大常委會人事權擴大後,包括副總理、國務委員等副國級高官的調動,都可以透過每兩個月開一次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來決定,無須經過中央全會。

王信賢指出,六中全會有可能討論了接班的制度,包括年齡「七上八下」慣例是否延續、政治局常委的員額等,但確切名單從來都是「黑箱」。不過他也指出,觀察習近平赴地方考察的陪同人員,可看出端倪,譬如中辦主任丁薛祥和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副總理劉鶴等,都頻繁跟隨習考察,此外從去年6月至今,習近平十多次的地方考察,中組部部長陳希都跟着,以此可研判二十大的人事佈局,早已啓動。

寇健文表示,習近平上任後打破一些人事規則,譬如王岐山擔任國家副主席、曾被視爲接班人的孫政才落馬等,都弱化年齡畫線的慣例,不過至少「逐級晉升」的制度目前並未改變,因此可以從地方省(市)委書記的地方歷練來做判讀。

●舉國體制雙面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中共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合法性,「舉國體制」成爲中共自詡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趙建民直言,「舉國體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譬如疫情下蓋一座方艙醫院,中國大陸可在十天內完成,也可在「共同富裕」一聲令下,讓阿里巴巴、騰訊等大企業,豪捐上千億人民幣,「這個體制造成很大的壓力,這麼大額的捐款,怎麼可能會是自願?」

寇健文認爲,舉國體制有其優勢,但只強在事後治療補救,而非防患未然,譬如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過世即爲顯例。他認爲舉國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權力集中化,「當強權把位階定到這麼大,繼承人問題沒辦法徹底解決」,未來若到了後習時代,無論誰要接習的班,都會坐不穩,此外,習近平個人的健康因素,也會是政權穩定的挑戰。

宋國誠則以「六個取代」形容當前的中國大陸。一是用「習近平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二是用偉大領袖無限期連任制,取代兩任十年限制;三是用戰狼外交取代韜光養晦;四是用共同富裕取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一種「劫富濟黨」;五是以國家管制主義取代國家資本主義;六是在兩岸關係上,以歷史任務取代國共內戰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