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經貿合作高度互補動力強勁

2024年是中國與俄羅斯建交75週年。75年來,中俄政治互信持續深化,經貿合作結出累累碩果。5月1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承辦的“中俄關系發展與上合組織擴員”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共同探討了中俄合作成功經驗及雙邊合作新領域等,爲中俄關系開創更美好未來建言獻策。

“中俄兩國政治上高度互信,高層往來頻繁,都將發展雙邊關係置於重要的優先方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所長李自國表示,經濟高度的互補性也爲兩國關係穩定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2400多億美元,提前超額實現兩國元首確定的貿易目標。中國連續14年穩居俄方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俄羅斯天然氣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中國汽車和電子產品在俄羅斯市場深受歡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所所長丁曉星認爲,平等互信、相互尊重是中俄關系發展的堅實基礎,雙方始終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尊重對方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另外,兩國合作還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超越了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以求同存異、合作共贏踐行了真正的多邊主義,通過開展合作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充分發揮互補優勢、深化利益交融、實現彼此成就。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中俄兩國作爲建立多極世界進程中的獨立力量,不僅雙邊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考驗,還全面挖掘雙方經貿合作新潛力,爲世界穩定發展帶來寶貴的穩定性和動力源。

李自國表示,近日發佈的中俄聯合聲明便釋放了中俄合作的新信號。聲明提出兩國要持續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深化服務貿易、電子商務、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還提出要加快制定並於2024年批准新版《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全力促進《綱要》落實,提升雙邊投資合作成效。

“作爲以生產傳統能源爲主的國家,當前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國在能源轉型技術、產業等方面的發展還較爲落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劉旭表示,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擁有比較優勢,比如我們的清潔煤技術、光伏風能發電等,未來中俄兩國在加強低碳技術和新能源合作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龐大鵬表示,當前,籠罩在地緣政治衝突、通貨膨脹等陰雲下的世界經濟充滿了衆多不確定性。同時,個別西方國家執意推動“大國競爭”,在世界挑動分裂和對抗,加劇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中俄應利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多邊合作平臺,相互支持彼此主席國工作、加強功能性制度建設、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點亮全球治理的“南方時刻”,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在中俄兩國領導人戰略引領下,上海合作組織有望進一步發揮平臺作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歐亞經濟聯盟等戰略對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睿思表示,我們應充分把握開展對接合作的黃金機遇期,尊重俄羅斯與中亞等國的合作理念多元化,打造開放包容、和諧共存的經濟發展共同體,夯實能源、貿易、物流等傳統合作領域的壓艙石作用,積極探索綠色低碳轉型、生物科技、數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合作領域。(經濟日報記者 楊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