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件印發!

8月2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十五五”時期、碳達峰後3個階段工作目標。一是到2025年,碳排放相關統計覈算、監測計量能力得到提升,爲“十五五”時期在全國範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二是“十五五”時期,實施以強度控制爲主、總量控制爲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覈制度,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三是碳達峰後,實施以總量控制爲主、強度控制爲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標評價考覈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及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動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

《方案》明確提出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覈、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碳排放相關規劃制度。合理確定五年規劃期碳排放目標,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有關行動方案,完善碳排放雙控相關法規制度。

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標評價考覈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覈制度,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

三是探索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預警管控機制。完善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覈算機制,常態化開展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形勢分析監測和預警。

四是完善企業節能降碳管理制度。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綠證交易等市場機制調控作用。

五是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將碳排放評價有關要求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開展綜合評價;制定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

六是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制定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標準,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

《方案》提出,完善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覈算機制。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作用,以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業行業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爲重點,合理劃定行業領域碳排放覈算範圍,依託能源和工業統計、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覈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數據,開展重點行業碳排放覈算。

《方案》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標準。制定發佈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通則等國家標準,對產品碳足跡覈算原則、覈算方法、數據質量等明確統一要求。按照急用先行原則,聚焦電力、燃油、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氫、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煤化工、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組織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等制定發佈產品碳足跡覈算行業標準或團體標準。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滿3年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啓動上線交易,已經滿3年。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7月29日表示,3年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在生態環境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裴曉菲介紹,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願性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兩個部分。強制和自願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同向發力、互爲補充,並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有機銜接。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上線交易,目前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成爲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於2024年1月正式啓動,目前制度框架體系已構建完成,減排項目和自願減排量即將進入申請登記的窗口期,鼓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碳減排行動。

裴曉菲說,3年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取得四個方面的進展: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爲完備的制度框架。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三是碳排放覈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目前,企業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四是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

他介紹,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65億噸,成交額約270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第二個履約週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週期分別增長19%和89%,且第二個履約週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交易的企業佔總數的82%,較第一個履約週期上漲近50%。同時,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啓動時的48元/噸,上漲至今年7月26日收盤價91.6元/噸,上漲了90.8%。

裴曉菲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爲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擴大行業覆蓋範圍,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探索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着力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2027年度電碳排放較2023年下降50% //

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要求到2027年,煤電低碳化改造相關項目度電碳排放較2023年同類煤電機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氣發電機組碳排放水平,對煤電清潔低碳轉型形成較強的引領帶動作用。

從改造和建設方式看,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具體來看:

(一)生物質摻燒。利用農林廢棄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質資源,綜合考慮生物質資源供應、煤電機組運行安全要求、靈活性調節需要、運行效率保障和經濟可行性等因素,實施煤電機組耦合生物質發電。改造建設後煤電機組應具備摻燒10%以上生物質燃料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顯著降低。

(二)綠氨摻燒。利用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富餘電力,通過電解水制綠氫併合成綠氨,實施燃煤機組摻燒綠氨發電,替代部分燃煤。改造建設後煤電機組應具備摻燒10%以上綠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顯著降低。

(三)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採用化學法、吸附法、膜法等技術,分離捕集燃煤鍋爐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壓力、溫度調節等方式實現二氧化碳再生並提純壓縮。推廣應用二氧化碳高效驅油等地質利用技術、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術。因地制宜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對於因改造帶來的成本上升,發改委計劃從四個方面給於支持,分別是資金支持、金融支持、優先上網、加大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