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力系統怎麼建,這份重磅文件劃重點︱晨讀能源

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到底“該怎麼建”這個問題,國家層面再次“劃重點”。

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三部門共同制定的《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公佈。《方案》提出,在2024到2027年重點開展的九項專項行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上述九項專項行動包括:電力系統穩定保障行動、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行動、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智慧化調度體系建設行動、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提升行動、新一代煤電升級行動、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行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拓展行動和需求側協同能力提升行動。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首次明確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旨在實現清潔低碳、安全可控的能源體系,支持‌中國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此後,新型電力系統的概念逐漸走進大衆的視野,一系列政策文件也陸續出臺。

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其中的核心矛盾在於,以風電、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從“陪跑”到“主體”的過程中,自身容易波動間歇的特性將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造成巨大壓力。想要繼續維持未來國內電力供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衡狀態,亟需新的調控方式和技術手段。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該《方案》提出的九項專項行動正是聚焦這個矛盾點,試圖通過電力的供應側、電網側、需求側的全方位技術探索,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調控能力。

較之前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多項政策,《方案》還明確提出了一些比較少見的新概念。例如,在電力系統穩定保障專項行動中重點強調的“推進構網型技術應用”。

國內某自動化電氣設備頭部企業的一位技術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構網型技術已經應用在構網型儲能、構網型柔性直流、構網型SVG(靜止無功發生器)等新型智能設備上,是許多電氣設備公司都在集中攻關的新興方向。對比傳統的跟網型技術,構網型技術裝備可以更好支撐新能源友好併網,解決極高佔比新能源、純新能源電力系統存在的短路容量、轉動慣量不足等瓶頸問題,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新型穩定器”。

“構網型技術的關鍵在於,要在系統故障的時候承受短路電流,具備瞬時響應的維持能力。你可以把整個電網可以理解成一間屋子,屋子需要承重的柱子支撐。電力系統的柱子就是火電、水電等常規機組,帶有旋轉慣量的設備,新能源則是在房頂上的負重。隨着新能源比例越來越高,負重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增加更多能夠承重的柱子,構網技術應用就是給傳統電力系統增加更多的支撐能力。”該技術人士形容道。

除了“新技術”以外,《方案》透露出的“新思路”的轉變也值得注意。過去面對逐年攀升的社會用電需求,電力系統的工作思路是優先提升電源側的供應能力,也就是傳統的“源隨荷動”。而現在,挖掘電網側的調控能力和需求側的彈性潛力同樣成爲重點,即“源網荷儲融合互動”。

圍繞源網荷儲如何融合互動,《方案》特別提到了車網融合和數據中心兩個特定的應用場景,這比以往有的政策文件表述更具針對性。

根據《方案》,要充分利用電動汽車儲能資源,全面推廣智能有序充電。支持開展車、樁、站、網融合互動探索,研究完善電動汽車充電分時電價政策,探索放電價格機制,推動電動汽車參與電力系統互動。對於數據中心,《方案》稱要統籌數據中心發展需求和新能源資源稟賦,科學整合源荷儲資源,開展算力、電力基礎設施協同規劃佈局。

針對車網融合的發展現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目前汽車、交通、能源各領域已對車能融合發展的潛力和重要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商用化配套價格與電力市場機制是亟待討論和解決的核心問題。他認爲,應在尊重各方訴求和利益的基礎上,構建起合理的車網互動商業關係、利益共享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以價值驅動的方式激發多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更有效的商業模式和良好的應用氛圍。

這種利益模式的探索也在數據中心領域醞釀。一位對需求側響應做過大量調研的NGO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同於人們固有印象中數據中心時刻要把電力“安全穩定”放在第一位,實際運行過程中它也存在很多非剛性的用電情況。比如,數據中心的某些計算過程發生的頻次是一週一次,這時管理方可以選擇把它放在電力需求低谷的時期進行計算,如此“錯峰運行”能夠與電網形成更友好的互動,甚至通過分配算力資源從電價中套利。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人士6日就《方案》答記者問時表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源網荷儲各環節統籌推進、電力行業各方面協同配合。針對《行動方案》提出的9項專項行動,將進一步深化研究,根據需要出臺專項行動的實施方案,高效有序推進各項行動落實落地。同時,鼓勵多元主體參與項目投資建設,增強社會各界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參與度和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