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隔14km海峽,爲啥歐非不修路?一堆老牌工業強國建不了一座橋?

打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非洲和歐洲的距離,比想象中的更近。

畢竟它們之間,只隔着一個直布羅陀海峽。

而直布羅陀海峽最窄的地方,就是西班牙馬羅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間,距離僅僅14km。

要知道,對於跨海大橋來說,14km並不是什麼不可逾越的距離。

就拿咱們國內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來說,這座從嘉興到寧波的大橋,總長都超過了35km,是非洲與歐洲之間距離的兩倍還多。

那麼,爲什麼歐洲和非洲不乾脆請中國這個“基建狂魔”來造座跨海大橋,把兩地連接起來呢?不是說“要想富,先修路”嗎?

修個跨海大橋,真有那麼難嗎?

實際上,歐洲與非洲之間要修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的話,還真的挺難的。

不信,咱們來分析分析。

首先,修橋有多少好處?

按照日常邏輯,幹什麼事兒之前,都得先籌劃籌劃。

而籌劃的第一步,當然就是先覈計下,它能帶來的利益有多少?

沒有利益或者利益很少的事兒,一般人不願意去做,況且這還是牽涉到兩個大洲,好多個國家的大事,更是要好好籌謀一下。

建造跨海大橋,一般都是爲了能方便交通,尤其是貨運方便。

目前,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主要依賴海運和空運,然而這兩種運輸方式的成本,說實話都不低。而兩大洲之間運輸的商品,主要還是建築材料、礦石以及農產品,這些東西體積大、重量也不小,反而時效性並不是很強,通過陸運運輸,可以節省很多成本,至少裝卸環節和港口費用等額外開支是可以省下來了。

而且交通一旦便利了,那麼市場自然會被大大打開了。非洲現在有不少石油、天然氣以及礦產,如果能夠通過陸運途徑去運輸,那銷量必然會節節攀升,而歐洲的日用品、數碼產品等,也可以通過陸運渠道運往非洲,這算是資源互補吧,對雙方都有好處。

再往深入了想,建設了跨海大橋,甚至可以讓雙方建立更緊密的產業互補關係,歐洲的汽車製造企業可以去非洲建立生產基地,畢竟那邊金屬資源、油氣資源都豐富,勞動力也具有相當的優勢。

當然了,歐洲與非洲之間往來方便了,兩地居民彼此之間旅個遊,不也美滋滋?

非洲大草原的風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遊,對歐洲人來說,無疑是多了一個隨時可達的度假勝地,對於非洲人而言,那就是源源不斷的穩定收入,無論站哪邊,想想也都是足夠美好的。

當然,這些設想,必須建立在直布羅陀海峽上有跨海大橋,或者海底有隧道可供通行的基礎上。

所以,確實有人“說建就建”

這麼一分析,歐洲和非洲之間建起跨海大橋,好處還真的不少。

所以爲什麼不呢?

縱觀兩地歷史,並不是沒有過建跨海大橋或者是海底隧道的嘗試。

比如說上世紀30年代,當時剛從內戰中緩過來的西班牙就想搞個大的——比如說在直布羅陀海峽上建一條連接歐非大陸的跨海通道。

當時西班牙的設想,與我們前面分析的差不多:運輸成本下降了,商品買賣更方便,兩地居民可以互相來往,不管旅遊還是貿易、學習,反正都是搞錢的事兒,幹嘛不幹呢?

甚至當時還請來了德國建築師赫爾曼·索爾格爾來進行主導設計,初步計劃是建造一座水電大壩或PLTA來封閉直布羅陀海峽,然而籌劃了半天,最終還是沒能執行。

當然西班牙覺得把歐洲和非洲大陸連接起來,是可以給它不少好處的,於是它一直沒有放棄這個想法。時間來到21世紀,西班牙人再次打起了直布羅陀海峽的主意——這次是打算修建一條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的海底隧道。

根據當時的計劃:這條海底隧道的全長大約在38.7km左右,連通西班牙和摩洛哥,最大埋深將達到300米。

然而,最終這條隧道的修建計劃又是無疾而終。

至於爲啥,咱們接着分析。

爲什麼歐非大陸之間“連通難”?

對於歐洲與非洲之間跨海大橋以及海底隧道,總是難以建成這件事,有網友開玩笑說那是因爲“歐皇”跟“非酋”之間多少有些不可逾越的壁壘。

當然抖機靈歸抖機靈,咱們還是從正經的方面分析一波。

實際上,歐洲與非洲之間的“連通”,目測近十年,甚至大膽一點預測二十年間,是很難完成的。

因爲這兩大洲之間的關係,實在有些錯綜複雜。

比如說最現實的問題:直布羅陀海峽歸誰管?

別看一直興致勃勃要建大橋或者隧道的是西班牙,但實際上英國在這裡面也摻了一腳。

英國宣稱直布羅陀海峽東北端的直布羅陀半島是它的海外領地,但是西班牙可並不承認(儘管這塊地區實際控制權是在英國手裡),於是就造成了英國雖然能夠對其行使包括領海管理、海關等一系列權力,但是西班牙總在不斷抗議並且試圖奪回主權,也讓英國十分頭疼。

於是,這塊地區的管理就多少有些微妙。

比如說在這裡有船隻失事,英國和西班牙就會因爲事故發生具體座標不同,而就管轄權發生爭議,於是委派救援力量、指揮救援行動也跟着一起出問題,多少會造成一些延誤。

再比如說直布羅陀海峽出現污染,需要區分責任進行治理時,英國與西班牙必然也會互相推諉,能推給對方就推給對方,反正鍋不能自己揹着。

即使正常航運,由於管轄權問題,英國跟西班牙還會對通過船隻,按照不同的條例進行管理。

同樣拉了一船非洲的農產品,今天你遇到的是英國人,可能就風平浪靜地過關了,但是遇到西班牙人,沒準就卡你一下,找點兒檢疫方面的問題;

而要是你拉着歐洲的礦石,沒準西班牙能讓你過關,而英國挑你毛病,說你超載了之類的——反正船運公司和船長每次走直布羅陀海峽,多少會有點憂慮。

那麼,現有的海運都如此,要是建好了跨海大橋呢?海底隧道呢?

頭一個問題:收益算誰的?

跨海大橋的“過橋費”誰來收?海底隧道的維護誰來幹?萬一虧損了,誰承擔這個風險?

只要英國一天沒跟西班牙談妥這個問題,那直布羅陀海峽的陸地通航問題,就一天沒法解決。

當然這算是政治方面的障礙,就算英國跟西班牙談妥了,現實要建造跨海大橋,也並不容易。

因爲直布羅陀海峽可不像咱們國內的杭州灣一樣風平浪靜,地質條件好。它的地形和氣候可是複雜得緊,什麼強風、大浪、海溝、海嶺、斷層……你能想到的,基本都有。

因此,要建跨海大橋的話,在深達900米的海溝裡打個樁,建個橋墩?

難度確實蠻高,花費也的確不少。

更雪上加霜的是,直布羅陀海峽還是個地震高發地區。

萬一建設到一半,來場地震,咋辦?

所以說,這麼一算計,這大橋和隧道,還不如不建。

總結

所以,非洲與歐洲之間的跨海大橋不是不想建,是真的不好建。

政治因素疊加地理因素,再加上經濟和收益的考量,這條陸運通道,還真的一時半會兒建不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