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更規範 市場增信心(法治頭條)

本報記者 張 璁

今年2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規範和監督罰款設定與實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開發布,首次對行政法規、規章中罰款設定與實施作出規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行政執法工作面廣量大,一頭連着政府,一頭連着羣衆,直接關係羣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各地在規範行政執法行爲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人民羣衆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規範使用“電子眼”,防止出現“天量罰單”

罰款是較爲常見的行政執法行爲。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鵬表示,科學設定、規範實施罰款,有利於加大違法行爲的成本,遏制震懾潛在違法者,增強國家維護法律權威和公共秩序的能力。

不過,近年來,多地非現場執法出現“天量罰單”問題,一些“電子眼”抓拍點也被質疑有逐利執法之嫌。“《意見》對此積極作出迴應,對於如何規範非現場執法,特別是規範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設置和使用作出專門制度安排。”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負責人表示,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對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專項清理工作,有的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正式實施後,爲確保省內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合理設置和規範使用電子技術監控設備,四川立即組織開展了電子技術監控設備專項清理和規範工作,並在清理和規範工作中把好“依據關”“審覈關”“記錄關”“告知關”。

“清理和規範工作摸清了底數,規範了設置和使用行爲。”四川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省各級執法機關對電子技術監控設備的設置地點、啓用日期、監控對象及行爲和法律依據進行梳理和報送,及時進行清理,並對不規範的使用情況進行整改。

“對於規範非現場執法來說,要管好兩個‘量’。”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清理和規範“存量”,及時停止使用不合法、不合規、不必要的電子技術監控設備;另一方面要監督和報告“增量”,建立電子技術監控設備新增情況年度報告制度,增加其公開性和透明度,接受各方面的監督。

202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就全面提升行政執法質量和效能提出明確要求。

“聚焦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運動式執法、‘一刀切’執法、簡單粗暴執法、野蠻執法、過度執法、機械執法、逐利執法等不作爲亂作爲問題,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和監督行動,強力整治行政執法突出問題,並規定了開展專項整治和監督行動的時間節點和工作步驟,確保行動落地見效。”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底前,司法部將牽頭組織有關地方和部門對各地區專項整治情況開展專項監督。

“一份報告替代一摞證明”

一份小小的證明,卻一度成了困擾企業的大問題。

上海某生物醫藥公司在申報上市過程中,要爲本公司和所有分公司、子公司、控股法人股東開具證明,證明各公司有無違法情況。企業經營涉及多個行政執法領域,爲此,每家公司要去註冊地的市場監管、稅務、環保等10餘個單位分別開證明。“安排3個人跑了好幾個月,才基本開全了200多份證明。”該公司負責人金先生表示。

如何解決開證明繁、難、慢、多等問題?上海市司法局調研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將分散在各級、各領域行政機關的企業違法記錄,集中便捷提供給企業。

2023年3月1日起,上海市全面推行經營主體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這家生物醫藥公司成了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一份報告替代一摞證明。”金先生說,“上海專用信用報告上線第一天,我們就組織了試用,幾分鐘就成功開具了一家子公司的專用信用報告,大大方便了企業,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深化“減證便民”是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上海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首批實施領域共23個;2024年1月1日起,專用信用報告涵蓋41個領域,企業可用1份報告替代41份證明,實現執法領域基本全覆蓋。據統計,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上海經營主體共開具了專用信用報告2.04萬餘份,可替代證明超過42.39萬份。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信用經濟。近年來,各地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用心用情爲經營主體提供法治服務,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浙江持續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企業羣衆對執法的滿意度大大提升,但社會上對執法煩企擾民的反映仍然不少。”浙江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爲進一步減少執法煩企擾民現象,浙江全面實行“綜合查一次”,統籌各執法部門檢查計劃,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減少重複或不必要的檢查。同時拓展延伸執法監管“一件事”,全面梳理對涉及多個執法主體的相關事項,進行綜合集成、明晰責任,形成“一件事”清單,重點解決“多頭管、三不管”問題。

“我們還要加快修訂《浙江省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辦法》,在更多領域建立輕微違法免罰清單,細化量化減輕處罰的適用條件和具體情形,避免‘小過重罰’。”浙江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通過打好行政執法質效提升組合拳,着力實現行政執法效能最大化、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最小化、爲民服務效益最優化。

約束權力,接受監督

前不久,天津市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來到天津金元寶商廈于家堡生活超市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與以往不同,在檢查前,執法人員除了向被檢查單位出示執法證外,還出示了“電子檢查證”。

“按照規定,開展行政檢查要提前在區行政執法監督平臺上生成執法任務,並依託平臺系統和執法終端設備開具‘電子檢查證’。”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說,在現場檢查時需向檢查對象出示“雙證”(執法證、“電子檢查證”),未出示“雙證”的,檢查對象有權拒絕檢查。

2023年10月,濱海新區制定實施《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檢查辦法》,推出“電子檢查證”行政檢查制度,對行政執法行爲進行嚴格規範。在檢查中,被檢查單位通過掃描“電子檢查證”上的二維碼,可以瞭解“電子檢查證”的發證機關、檢查事項和監督投訴渠道等內容。“這一規定進一步促進行政執法單位對內約束公權力、規範執法行爲,對外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切實增強社會公衆和廣大經營主體的法治獲得感。”濱海新區司法局負責人介紹。

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創新行政執法和執法監督方式的重要抓手。廣東依託網上辦事大廳和“數字政府”雲平臺,建設全省統一的一體化行政執法平臺,強化規範行政執法和加強執法監督兩大職能,實現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行政執法主體的行政執法信息網上錄入、執法程序網上流轉、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和執法情況網上查詢。目前,廣東省22個辦案平臺累計約4100個執法主體、11.3萬名執法人員上線,辦理案件超128萬宗;鄉鎮(街道)一級實現上線全覆蓋,累計辦理案件約83萬宗。

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需要拓寬監督渠道,增強監督實效,形成監督合力。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要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將規範和監督罰款的相關工作納入提升行政執法質量的專項整治和專項監督行動。審查發現規章違法變更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定的罰款實施主體、對象範圍、行爲種類或者數額幅度的,要及時予以糾正。

新修訂的行政複議法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對司法行政機關履行行政複議職責、依法辦理行政複議案件提出更高要求。“行政複議工作要進一步發揮好層級監督的功能作用,有效糾治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不作爲、亂作爲等問題,提高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質量。”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說,要堅持問題導向,摒棄“就案論案”,善於通過個案辦理髮現依法行政中的共性問題,促進系統整治和源頭規範,更好服務法治政府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