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發聲|關鍵時刻的重要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穩經濟重磅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會議認爲,今年以來,各項宏觀政策協同發力,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同時,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外部衝擊影響加大。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紮實做好經濟工作。
會議圍繞擴內需、穩外貿、發展新質生產力、促改革、防風險、保民生等重點工作,做出具體要求,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等。
會議指出,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臺早見效,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
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5.4%,好於外界預期,爲實現全年5%左右的目標奠定基礎。除了政策靠前發力推動消費和投資平穩增長之外,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6.9%是支撐一季度經濟良好開局的重要因素。但是,一季度出口表現亮眼的背後,有企業預判到可能的高關稅 “搶出口”的因素,這提前透支了部分二季度出口需求。進入4月份,隨着美國濫施關稅,全球經濟前景及我國外需受到負面影響,這時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來推動經濟平穩增長。
會議指出,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兜牢基層“三保”底線。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考慮到可能存在的外貿不利影響,今年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中,新增政府債券規模總計約11.86萬億元,包括4%左右的赤字率對應的5.66萬億元赤字規模、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給商業銀行注資特別國債5000億元、地方專項債4.4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加快落地,不過目前政府債券資金在優先滿足“化債”需求,新增政府債券發行(包括地方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有進一步提速的空間。截至4月25日,今年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總計1.19萬億元,佔全年額度的27%;超長期特別國債1210億元,佔全年額度的9.3%。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配合支持政府債券的放量發行、支持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提振消費等。比如,今年3月份,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推出消費貸新政,明確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商業銀行用於個人消費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用以提振消費。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本次會議釋放出較強的穩增長信號,明確指出要用高質量發展來應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後續將加快專項債以及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使用,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對衝外部擾動。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方面,總量工具要求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用於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白彥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要適時降準降息,降低政府舉債的財政融資成本;要積極創新消費金融的信貸支持工具,爲擴內需、穩外貿提供更多支撐;加強財政貨幣政策之間的協同,推動物價與經濟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季度,我國國內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等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主體稅種都實現了正增長,要進一步鞏固這種趨勢,發揮好對“穩預期”的積極引導作用。
雙輪驅動擴大消費:提高居民收入、發展服務消費
會議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儘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
今年一季度,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對相關商品消費的拉動作用較爲明顯。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較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傢俱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6.9%、21.7%、19.3%、18.1%——以舊換新政策重點支持的手機、家電、傢俱等商品帶動作用明顯。
面對不利的外部環境,需要擴大內需來加以對衝。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邵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要提振消費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包括髮放消費券、增加社會保障力度等。大家愈發意識到,國內消費佔比較低,在於社保體系不夠健全,使得大家不太敢花錢,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社保體系、提高保障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低收入羣體相對而言消費傾向更高,讓中低收入羣體更公平地共享發展成果是貫徹共享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建議可以適度增加農民養老的財政補貼標準,適度提高城鎮職工的最低收入水平,增加生育和托育補貼資金,加大對高齡人口、失能人口等特殊羣體的補貼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內部適度“拉平”高管和普通職工的收入差距等。
同時,擴消費還要將入境消費統籌起來考慮,增強外需轉內需的統籌考慮。2024年中國入境遊客規模達1.3億人次,增速達60.8%;入境消費規模達942億美元,增速達77.8%,我國入境消費是潛力巨大的藍海。
服務消費是擴大消費的重要抓手,央行還將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2022年4月,央行設立普惠養老再貸款的階段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給普惠養老機構提供優惠貸款,降低養老機構融資成本,央行按貸款本金等額提供專項再貸款。2024年,央行將該階段性政策延長至2024年末,並擴大了養老相關機構的支持範圍,包括公益型普惠型養老機構運營、居家社區養老體系建設、納入目錄的老年產品製造等。可以預見,給予養老相關產業的優惠支持政策,有望拓展到更寬泛的服務行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擴大國內需求要以提振消費爲重點,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公共服務支出,來促進消費的擴大。當前商品消費相對飽和,政策重點應轉向服務消費,服務消費領域面臨一些制度性約束,建議放寬中高端醫療、休閒度假、養老服務領域的准入限制,滿足中高收入羣體多樣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來看,“兩新”政策仍有進一步加力擴圍的空間,“兩重”建設也是重要抓手。今年我國擬發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其中8000億元用於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5000億元用於支持“兩新”政策。
吳亞平表示,“兩新”政策對於擴大有潛能的消費需求和推動有效益的投資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不會加劇“內卷式”競爭,因而是政府可以更加積極有所作爲的領域。鑑於“兩新”政策實施效果的確定性,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無疑是應對外部衝擊的不確定性的有效抓手。地方可以堅持“國家所需”“地方所能”“民衆所盼”,加大“兩重”項目謀劃儲備和可行性研究論證,爲加力實施“兩重”政策做好充分準備。
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
會議強調,要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加強融資支持。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邵宇表示,受美國濫施關稅衝擊最大的是主要面向美國市場的外貿企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轉嫁高關稅成本的方式不同。面對這麼高的關稅,部分企業可能難以轉嫁成本,將面臨巨大壓力。因此,政策層面可以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比如幫助出口轉內銷,或者轉向非美市場;還需加大政策託底力度,比如鼓勵企業穩定就業、提供失業救濟保障、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等。另外,部分企業可以考慮在海外分散配置產能,通過與當地企業合資,將生產工序放在對美低關稅的區域。
4月23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於延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惠民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將延續實施穩崗返還政策、延續實施技能提升補貼政策、紮實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等,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功能,支持企業穩定崗位、提升職業技能。
明明表示,近日,相關部門明確提出要延續實施穩崗返還政策,大型企業按不超過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30%返還,中小微企業按不超過60%返還。對於受美國濫施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預計將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返還比例,有助於應對美國濫施關稅對企業經營和居民就業的衝擊。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面對美國濫施關稅衝擊,做好企業紓困非常重要,穩外貿穩就業很重要的落腳點在於企業,可以考慮加大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支持力度、設立產業紓困基金、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受損行業的支持力度、給予適當貼息等。
會議指出,繼續實施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政策,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今年以來,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方面,“化債”的優先級很高。比如,全年2萬億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地方置換債券,目前已經發行約1.6萬億元,佔全年額度的80%。
羅志恆表示,根據既定化債方案,今年有2.8萬億元化債額度給到地方,幫助地方實現隱性債務顯性化,可緩解流動性風險,減輕地方政府壓力。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這不僅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減少“連環欠款”,而且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和改善營商環境。當前,化債政策還有一定優化空間,比如推動化債額度靠前使用、調整紅橙黃綠債務風險分檔指標,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應對外部衝擊的積極性和能力。
爲了應對外部可能的科技打壓等限制,做好自己的事情,很關鍵一點在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會議指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堅持標準引領,規範競爭秩序。
明明表示,產業政策的兩條主線日益清晰:一是推動科技創新,二是激發消費潛力。本次會議指出要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這將爲科技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加快成果轉化提供支持。消費領域政策的整體思路是,改善收入預期和優化消費環境,後續可能會通過發放育兒補貼等方式加強社會保障、提振消費。
穩樓市穩股市
會議指出,要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美國濫施關稅,且政策存在反覆,這帶來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4月上旬,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共同發力增持A股,多家上市公司加入增持行列,中國人民銀行明確必要時向中央匯金提供再貸款政策支持,這些舉措有力地維護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央匯金公司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等機構也進行類似增持,表明“類平準基金”已經開始入市,這將帶動其他機構跟隨,形成穩定市場的強大合力。要想穩住股市,平準基金需要達到市場資金的一定比例,比如2%~3%。以目前A股市值約80萬億元來估算,平準基金規模需在1.5萬億元以上。資金可以多渠道籌集,包括相關機構自有資金、市場融資、央行流動性支持等。
邵宇表示,相比劇烈波動的海外市場,中國股市整體表現很不錯,市場明顯感受到託舉的力量。中國“類平準基金”的入市,央行同時表態給予再貸款支持,很好地提振了市場信心。要穩定資本市場,關鍵要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至於房地產市場,從2021年市場高位以來,中國已經一定程度釋放了房地產泡沫風險,但是隨着風險的釋放,也帶來了房地產投資下降、地方賣地收入的減少等連鎖反應。當前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可以推出相關舉措,來穩定房價、收儲土地等。當然,穩樓市的政策需要有保有壓、因城施策,要根據區域發展做一些精準的政策託舉,對於人口淨流入地區,可以收購部分存量商品房,來穩定房價;對於人口淨流出的城市,政策收儲的空間比較有限。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在外部經貿環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今年穩樓市的迫切性顯著上升。主要支持政策將在需求端發力,要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原定“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目標可能進一步擴大;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預計各地會加大專項債收購保障房步伐,金融政策可能會在下調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利率。另外,在供給端方面,當前房地產“白名單”項目貸款額度已經顯著增加,下一步的重點是加快銀行貸款的撥付進度。
會議指出,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臺早見效,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羅志恆表示,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建議優化並新增儲備一批政策來應對外部衝擊、擴大總需求,包括:在赤字率4.0%的基礎上,及時根據形勢調整並追加預算,確保必要的支出強度,走在市場預期前面;啓動新一輪有效益的投資計劃,重點支持東部地區、重點考慮社會效益;在中央政府層面探索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專項用於保交房、收儲存量房、收購房企存量土地、防範房企流動性風險等工作;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提高國資上繳財政比例並專項用於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