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AIoT技術 讓拿了就走成真

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不斷演進,讓無人商店想像美夢成真,工研院瞄準此一產業趨勢,研發電腦視覺自助結帳、文字虛擬客服系統,並整合智慧物聯技術,實現消費者「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

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調查指出,2017年全球電子商務零售銷售額約爲2.29兆美元,預估2021年將成長至4.479兆美元,潛力驚人。整合線上與線下,強調掌握通路、會員、數據三大關鍵的新零售時代即將到來,各家電商及零售大廠無不摩拳擦掌展開佈局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組長林慶達分析,近年來電商雖蓬勃發展,瓜分傳統零售市場,但消費者仍習慣直接到實體店感受商品樣貌、資訊並消費,導致純電商發展已接近飽和、營業額成長有限,各國電商佔零售總額始終無法突破兩成。

電商要突破瓶頸,必須要朝虛實整合、擴展通路的方向邁進,而無人商店正好可成爲連結線上與線下消費資訊的最佳場域,除了節省人力成本,最重要的是藉由實體店面及人工智慧技術的串聯,取得消費數據進行分析,進一步達到全通路佈局的目的。

無人商店研發測試

電腦視覺結帳5秒搞定

注意到此波無人商店產業趨勢,打造「拿了就走」的無人商店場域,工研院以電腦視覺與感測器識別技術作爲核心,透過攝影機與感測器追蹤辨識顧客動作模式貨架商品,達成消費購買、人流分析、數據蒐集等功能。顧客只要將商品置於電腦視覺結帳機臺上,機臺將可自動辨識購買品項、數量與價錢,並顯示於熒幕上,全程只需5秒鐘,目前商品辨識精準度達97%。

無人商店以刷手機App的方式進場後,裝設天花板與貨架上的攝影機,會以電腦視覺進行人員追蹤、動作與商品辨識等,同時搭配感測技術,識別商品被拿取與否。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組長林昱仁說明,消費者拿取貨架上商品時,攝影機補捉商品被消費者拿取的影像進行識別,判斷消費者將何種商品放入虛擬購物車中;而感測器感測到架上重量減少則可輔助電腦視覺幫助判別,增加精準度。當消費者取得商品後,可自行放入購物袋或拿在手上,手機App中的虛擬購物車會自動顯示已拿取的商品,如果反悔了將商品放回架上,系統也會自動偵測、刪除商品。消費者離開無人商店後,App會顯示並確認購買的品項與金額來結帳。

「我們希望從人的角度設計整個消費流程,以拿了就走的購物方式,創造嶄新的消費體驗」,林昱仁解釋。以目前臺灣便利商店服務內容多元性來看,未來或許是一個「無人+有人」的服務模式,更適合臺灣零售業的樣貌。無人商店相關技術的關鍵點,在於如何有效整合各式技術的分析結果做出最好的判斷,讓技術達到可用的程度,打造出最符合消費者角度的購買模式,並且在硬體設備的布建與成本花費間取得平衡,提高產業化的可能性,纔是無人商店能否能快速複製模式、進行商轉的決勝點。

「無人商店最大優勢,在運用人工智慧、辨識科技減少店員的勞動與壓力,也滿足消費者購物免排隊的需求,讓商店不僅是消費場所、更是便利生活與創新服務體驗的場所。」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組長吳念祖補充,無人商店改變商品銷售模式、創造數據運用價值,同時臺灣便利商店多元的服務內容也是一大特色,若能將此優勢結合科技的協助,打造更貼近消費者的服務體驗,將是臺灣零售業最大的競爭力。

工研院無人商店場域目前已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結合業者營運面上的豐富經驗進行未來服務模式與樣貌的設計,預計年底於院內開放員工測試,目前規畫賣場空間約50坪,販售生鮮類的零售商品。藉由無人商店的實際測試,察覺問題並做調整,期待藉着打造完善的無人商店解決方案,爲臺灣產業在這場新零售大戰中搶得先機。(本文摘自工業技術與資訊3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