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東亞所53週年 冷戰2.0時代更顯中國研究優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8日舉行第53週年所慶,邀請歷任所長及中研院院士吳玉山等重量級學者分享學思歷程。由左至右爲魏艾、趙春山、吳玉山、王信賢、施哲雄、邱坤玄、寇健文。(陳君碩攝)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8日舉行第53週年所慶,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在會上指出,世界局勢進入「冷戰2.0」,臺灣變成抗中的橋頭堡,讓許多想研究中國的外國人,都想來臺灣,東亞所就肩負這樣的使命;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表示,國外許多專家「會中文的不懂亞太局勢,懂亞太局勢的不會說中文」,這也是臺灣在全球中國研究的機遇。

臺灣的中國大陸研究重鎮政大東亞所,18日舉辦「中國研究接力賽:東亞所的傳承與創新」座談會,歡慶53週年所慶,邀請趙春山、施哲雄、邱坤玄、魏艾、寇健文、王信賢等歷任所長,分享投入中國研究的學思歷程;同時邀請東亞所創所所長吳俊才之子、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做開幕致詞。

吳玉山以四個「之間」形容東亞所的發展。包括「教學與研究之間」、「研究與政策之間」、「區域與學科之間」、「質化與量化之間」。他認爲東亞所正面臨「四個之間」的雙重壓力。

吳玉山指出,當前世界局勢進入冷戰2.0,對臺灣而言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要去大陸做田野研究變得不可能,「好處在於臺灣又變成在某些情境下,理解、對抗中國大陸的橋頭堡」,在此大環境下,臺灣與國外的聯繫正在大大加強,連外國人學中文都想來臺灣,「當年東亞所在這個情境下成立,今天也有更多國際資源聯繫可以運用」。

吳玉山表示,當年的一個所,帶出了一箇中國研究學科,對臺灣的重要性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東亞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二大挑戰 資料來源與思維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表示,當世界局勢進入冷戰2.0,臺灣的中國研究會愈來愈重要,許多國外學者或官員,爲了想了解中國大陸而到臺灣訪問的現象,正在上演,譬如最近的許多東歐國家。

他指出,國外一些專家「會中文的不懂亞太局勢,懂亞太局勢的不會說中文」,而這也是臺灣乃至政大東亞所的機遇,可以吸引許多國外學者到政大,增進雙邊合作。

寇健文指出,當前中國研究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資料來源不易。隨着中國大陸的政治氛圍緊縮,過去以田野調查方式到大陸蒐集資料,未來恐怕會不太可行,因此可思考改以其他研究方法途徑,譬如文字探勘、大數據。

二是思維方式,他指出,兩岸分隔五六十年,對一些用字遣詞的理解未必相同,「如果理解方式錯,判斷就會錯」,譬如「鬥爭」一詞,兩岸的字典解釋就不一樣。他強調,如果能作到精準瞭解對岸思維,也就可以減少兩岸理解的差距。

●層峰批准 冷戰背景創所

政大東亞所創立於1968年,前所長施哲雄指出,當年該所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時空背景。在國際上,是冷戰對峙最嚴重的時候;在兩岸,也是最激烈的對立時刻;大陸內部情勢,處於文化大革命正酣;在臺灣內部,則有高漲的反共情緒。

施哲雄說,當時臺灣內部研究中國大陸,只有軍情單位可以接觸相關資料,但軍情單位的研究隊伍已經來臺近20年,面臨老化問題,且軍情單位的研究報告需服膺於當時的政治正確,報告結論總是「暴政必亡、反共必勝」,較不客觀,因此時任國民黨文工會主任吳俊才,上籤呈給蔣中正總統,建議設立碩士學位的研究所,並很快獲得批准。

施哲雄回憶,當年第一屆入學的東亞所學生,還得到蔣經國一一召見,關心家庭和學習情況,學生所得到的生活經費補助,比其他系所的學生還多。不過他也指出,由於東亞所成立時的特殊背景,被坊間一些人冠上「培養特務機構」的帽子,造成大陸的誤解,他在過去前往中國大陸交流的經驗中,也曾因此被大陸相關部門的人「約談」,帶來一些困擾。

●知己知彼 不喪失立場

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曾參與2015年兩岸領導人「馬習會」的事前二軌談判,有所友詢問,在東亞所的經歷,如何有助於與對岸的談判交手?

趙春山表示,看待大陸官員或學者,第一他是共產黨人,第二他是中國人,現在又不像早年,他還是個全球化的人,因此要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談判,確實是很複雜的事。

趙春山說,他從大陸前總理周恩來的外交談判,體會到拿捏分寸的重要,也就是「硬不要硬到決裂,軟不要軟到喪失立場」。他透露,在「馬習會」前一天,他與陸方從下午2點談判到隔日半夜,爲了這場談判,一個晚上抽了三包煙,喝了無數杯咖啡,幾乎沒睡覺,「能照顧到臺灣權益的,我沒有一件疏漏,我考慮到臺灣民意,可以用共同語言,也沒有喪失立場」。

他也感慨,現在政府的兩岸問題,一部分出在不瞭解大陸的人拚命講,瞭解的人不太願意講,「該說的話他不說,不該說的話拚命說,兩岸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