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野鳥現蹤桃園埤塘 生態專家示警:恐成絕響
桃園市野鳥學會今年在桃園大圳211處埤塘進行爲期兩個月的鳥類普查,發現許多珍稀候鳥,但調查也發現當地埤塘持續面臨開發威脅,呼籲各界重視。圖爲鳳頭潛鴨。圖/桃園市野鳥學會提供
桃園市野鳥學會今年在桃園大圳211處埤塘進行爲期兩個月的鳥類普查,共記錄84種、1萬3518只野鳥,包括黑面琵鷺等珍稀候鳥。其中,蘆竹區六號大塘單次記錄22種鳥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中壢區白陂則是候鳥最青睞的棲息地,然而調查也發現當地埤塘持續面臨開發威脅,呼籲各界重視。
桃園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劉義仁表示,學會已連續20年進行冬季埤塘度冬候鳥調查。有別於往年動員大量義工同步調查45口埤塘的方式,今年配合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需求,改採普查方式進行。
調查團隊針對桃園大圳12條支線分工,由資深鳥類觀察員帶領,逐一調查各支線的埤塘,並將資料上傳至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置的e-bird全球鳥類資料庫。這種方式不僅能透過「公民科學家」的記錄描繪桃園大圳埤塘的鳥類生態,更能建立開放、長期且永久的調查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鸕鶿在北臺灣度冬的情形日益明顯,桃園埤塘已成爲僅次於臺北新山水庫、新店溪一帶的重要度冬地。雁鴨科中以鳳頭潛鴨數量最多,而麻雀更一躍成爲本次調查數量最多的野鳥species。值得注意的是,外來入侵種白尾八哥的數量持續位居第十。
不過劉義仁也示警,隨着都市化進程加快,埤塘面臨的開發威脅從未減少,如即將因航空城開發而填平的沙崙大池(2支線編號2-3-3),今年仍出現3只罕見的冠鷿鷈,令北部賞鳥界訝異,但恐將成絕響。此外,原有14口埤塘的1支線現今僅存4口;5支線編號5-10的埤塘已遭填平;3支線的3-1則改作養鴨用途。更令人憂心的是,爲迴應民衆親水需求而進行的環湖步道整建工程,往往伴隨着埤岸樹木的砍伐,此類情況屢見不鮮。
野鳥學會強調,埤塘不僅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更具有調節微氣候、涵養水源的功能。若這些埤塘消失,將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衝擊。此外,環湖步道的開發若未妥善考量生態保育,未能維持適當的植被遮蔽,將導致野鳥遷移,生物多樣性銳減,最終只留下人爲干預的生態系統。
爲推廣全民參與溼地保育,野鳥學會也特別舉辦「2025石門大圳埤塘賞鳥大賽」。活動至2月底截止,參與者只需在埤塘拍照並上傳至臉書,無需具備鳥類辨識能力,即有機會獲得望遠鏡等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