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中的司馬懿──一生最大對手 曹操和諸葛亮(一)

《三國演義》大力炒作

唐太宗在《宣帝紀》末所作論贊中提出相反觀點,則是當時政治的需要,是爲防止出現覬覦帝位的野心家而提出的警告。可惜,這種強加之辭和《三國演義》的貶低醜化一直影響和左右着文史界、民間的看法。因此,我試從十個方面分析司馬懿其人,給其以歷史定位定性。

現在的焦作市轄區範圍內,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人物,最大的官要數司馬懿了。生前做過大將軍、太尉、丞相,漢魏之際的顯職,上公、三公的位子幾乎坐個遍。死後又被孫子晉武帝司馬炎追尊爲宣皇帝。對於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焦作老鄉,其聲名之顯赫似乎應該令我們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這位老鄉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實在是不怎麼樣。

一是窩囊無能。在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手搖鵝毛扇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何等閒雅自在。而司馬懿在城外手握重兵卻怕有埋伏,抓耳撓腮不敢進去,自作聰明退了兵。得知真相又自我解嘲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亮呀諸葛亮,你的膽子也太大了!」這便是典型一例。

二是殘忍狡詐。突出的表現是對曹氏集團的鬥爭中,殺人不眨眼,動輒滅九族。

三是小丑角色。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爭戰中,每每戰前自以爲是,揮斥諸將(他老先生原是有這個資格),然而次次棋低一着,往往大輸。吃了敗仗卻善於總結,善於自嘲,給自己解圍。前文《空城計》是一例,《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又是一例;司馬懿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說起話來臉不紅心不跳,一副嬉皮笑臉、插科打諢小丑模樣,死諸葛有知,說不定會被氣得活轉過來。因此京劇裡的司馬懿和曹操一樣,被塗了個大花臉,給人又奸又醜的形象。

實際上正史記載不是這樣。司馬懿如此形象,完全是舊京劇和《三國演義》大力炒作的結果。看看《三國志》、《晉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又俗雲: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只要用腦子去看,就能看出些不同來。

四十歲前度日如年

評價歷史人物,首要的是看其階級屬性,同時更要看其於時於世的作用和影響,堅持兩點論,全面地知人論世,這纔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司馬懿是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的一分子,毫無疑義地是人民的壓迫者和剝削者。另外,就他個人的作用和影響來說,當然有個是英雄還是狗熊的問題。

司馬懿一生中有兩個最大的對手:曹操和諸葛亮。

先說曹操。司馬懿四十歲之前度日如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全在於曹操。曹操擁漢獻帝於許都站穩腳跟之後,聽說了司馬懿的名氣,便請他出來做官。沒想到司馬懿看不起出身不好、帶有流氓氣的曹操,拒絕應召。曹操請了他兩次,他就是裝病不上路。曹操惱了,吩咐使者:「他要是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眼看架勢不對,只好乖乖出發。到了許都,該像郭嘉一樣受到重用了吧?事實正相反。曹操很有眼力,一見司馬懿,立即斷定此人非同一般:眼神銳利如捕兔之鷹,行止精警聞聲回首而身不動。但既然叫來了也找不到殺人的藉口,只好讓司馬懿幹個和軍事、財政沾不上邊的閒差,如文學掾、議郎等。後來曹操不只一次和兒子、下屬談起司馬懿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之以兵權。」猜忌不可謂不深。說曹操是他的死對頭毫不過分。然而後來呢?曹操本人也打消了疑心。曹操重病時夢見三馬同槽而食,賈詡說是吉兆。後人有詩嘆曰:「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這是《三國演義》的議論,其實司馬師那時才十幾歲,還未入朝當官。

曹操輸了,諸葛亮呢?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八下中原,實際上是諸葛亮五出祁山,六次交戰。三出與四出之間,司馬懿曾帶兵攻打蜀國一次。

六次交戰,總的來看,是蜀國諸葛亮存吞魏之志,持戰略進攻態勢;魏軍以司馬懿爲主帥,持防禦態勢。第一次:蜀建興六年,諸葛亮出祁山,天水等三郡歸降。但是最終以司馬懿八日馳軍千里擒孟達爲轉折點,張郃破馬謖於街亭爲結果而告失敗。第四次:魏太和四年,即蜀建興八年,司馬懿與曹真兵分兩路進攻蜀國。諸葛亮按兵不動,因蜀道險難又連日暴雨發大水無功而返。第五次:建興九年,諸葛亮率兵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馬解決運糧問題,射殺張郃而大破司馬懿軍,因糧盡撤退。第六次: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由祁山斜谷出兵,與司馬懿對陣於渭南。蜀軍一方面積極求戰,一方面分兵屯田,做長期相嶺打算。百日後,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軍中。此四次大戰均是諸葛、司馬親自對壘。第二次陳倉之戰,第三次武都、陰平之戰,正史未載。我寧願相信《三國演義》小說家言,是司馬懿擬定方略,遙控指揮,與前線的諸葛亮對壘,挫敗蜀軍。

鳥瞰當時天下大勢,三方鼎立之勢剛剛形成,各方正處於內部調整、鞏固時期。從政治、經濟、地理、綜合國力來分析,魏、蜀雙方誰也沒有能力吃掉誰。面對如此大局,唯有大力發展充實自己,靜觀以待變,纔是上上戰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