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商業  華爾街英語的倒閉是一種必然?

文 | 潘心怡

編輯 | 李洋

華爾街英語即將破產,消息多少有些突然:“雙減”政策落地後,成人教育被認爲是不少教培機構的轉型方向之一,爲什麼其中的領頭羊會黯然退場?

疫情因素往往被首先提及——受疫情影響,成人實用英語市場規模縮水44%,成爲了壓死華爾街英語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事出無常必要,這家機構衰敗的徵兆早已出現。華爾街英語於21年前進入中國市場,鼎盛時期,公司人數一度超過3000人、門店數量達到39家,年銷售額超過7000萬美元,近年來卻一直陷於退款難、“套路貸”、變相裁員、拖欠員工薪資等傳聞中。

那麼,華爾街英語的隕落存在必然性嗎?成人英語教育爲什麼被時代拋棄?未來成人教育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外企“沒落” 20年間,華爾街英語所針對的職場人羣,其就業需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大廠”盛行的時代,懂“互聯網黑話”比懂英語更重要。隨着創業紅利和本土大公司的崛起,十年來,年輕人就業的第一選擇,早已從當年的外企轉移至民營大公司。而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大多數集中在國內,並不像外企那樣實行全英文式郵件溝通。儘管一直有996的詬病,但互聯網公司更爲扁平化,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動輒也能拿到三、五十萬的年薪,這些並不依託於外語能力。

K12的洗禮 新一代年輕人已經不再需要爲了職場突擊英語學習,他們的英文能力早已普遍強於其父輩。這是教育的進化,也是K12多年洗禮的結果:英語培訓市場早已發生了前置,有能力的父母早已從娃娃幼兒園時期抓起。和70後和80後尷尬的“啞巴英語”相比,昂貴的成人實用英語培訓對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剛需。

難以規模化 華爾街英語命途有多舛,成人實用英語培訓行業就有多難。相較於四六級、雅思、託福等應試型英語市場,實用英語針對的核心用戶規模較小,多爲“衝動消費”。和應試英語可以大班開課的模式不同,實用英語課程往往需遵循小班化、個性化的要求,很多學員是抱着社交的心態參與其中。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這是一種愉悅消費者的服務,作爲一門生意,其成本更高、難度更大。近年來,隨着線上英語的興起,線下實用英語的必要性隨之大打折扣,華爾街英語在線上化環節上被遠遠拋在後面。

“韭菜”割不動了 一直以來,華爾街英語及類似機構動輒幾萬元的學費就爲人所詬病。高單價就意味着深度“高單價”,於是出現潛在消費者被拉去門店被幾名銷售“圍攻”幾小時的現象。不願輕易放棄任何一顆“韭菜”,退費難成爲了行業潛規則。不僅如此,銷售普遍還會誘導學員貸款以支付高昂的學費。預收款的模式下,一旦生源不足,若企業管理不善,也更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的問題。而對於預收費行爲,包括此次“雙減”在內,監管層面也多次強調風險防控的重要性。

英語學習的必要性還在進一步被削弱——8月3日,上海教委宣佈小學期末取消英語考試,只保留語文和數學兩個科目。也許,在不遠的未來,人們會意識到華爾街英語式的機構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如今它的沒落則是一種必然。這就是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