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節目,好像一把解剖刀

簽下遺體捐獻協議書的瞬間,“我感覺我終於能和爹媽在一起了,團圓了。”

今年61歲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劉良,在《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最新一期末尾鄭重道出這句話後,咧開嘴舒心地笑了,而站在他面前的五位實習生、屏幕前的觀衆們,卻都早已紅了眼眶。

多年前,曾參與過抗戰的劉清瀾先生,選擇和太太一起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書,劉老先生逝後,遺體被捐獻至兒子工作所在的同濟醫學院。現如今,躬耕法醫事業40餘年的劉良,選擇延續父親的精神,也簽下協議書,將自己的生前與身後都完完全全地貢獻給生命科學教育,“除了養育,(他們)也給我一種精神上的鼓勵。這種精神鼓勵會一直到我把我的遺體捐獻出去那一天。”

按照協議,他們一家捐獻的遺體,家屬是永遠要不回來的。

作爲國內首檔聚焦真實法醫職場文教類節目,芒果TV推出的《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邀請劉良作爲導師,將其多年熔鍊的專業和信念,言傳身教給實習生們和觀衆,節目本身也正如一把解剖刀,剖開了法醫這一行的真實紋理和質地,看見鮮活具體的人物故事和內心世界,帶來一場獨一無二的生命教育。

實際上,劉良一開始是不同意父親捐獻遺體的。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劉良老師的父親劉清瀾,在偶然瞭解到人體在逝去後依然能爲醫學研究與教學作出極大貢獻後,就產生了遺體捐獻的念頭。

然而,遺體捐獻需要取得捐獻者子女的同意,劉清瀾的四個孩子裡,只有劉良始終不願意簽字。

這份拉鋸糾結的心態足足持續了一年,當時,劉良自己在同濟醫學院的法醫系工作,他很難接受父親的遺體就在自己工作地點隔壁,更難接受自己的父親會成爲教學用具。

但隨着時間推移,他最終還是慢慢接受了父親的選擇,理解了父親的偉大,並坦言,“我覺得我的父親還活着,就在我身邊。”

2016年,劉清瀾病危,彌留之際,因爲擔心傷口會對遺體的醫學研究產生影響,放棄了進入重症監護室接受插管治療。

父親去世後,劉良向單位爭取到了半個小時與父親做最後告別的時間,他做了一件從小到大沒能完成的事:在父親額頭上“狠狠”親了一下。

令人最爲觸動的是,劉良老師在回憶起父親時始終是坦然、平靜的,甚至面帶微笑,當他自己簽完協議說起終於可以爲學校做點事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哽咽了:“學校還是很困難的,希望給到我們的後一代多一點實踐的機會”。

如今,我國醫學教研使用的實踐資源稀缺,作爲師者與從業者,劉良身在其中,也爲之深痛。

節目中,來自蘇州大學的法醫學碩士屈軼齡,也是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她坦言自己最初選擇成爲“大體老師”的原因,正是爲了法醫行業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大二的時候上系統解剖學,可能七八個人爲一個小組,大家會共用一個大體老師,一學期可能只有一到兩次動手機會,只能對一個部位進行解剖,學習資源真的很稀缺。”

實際上,不少致力於醫學事業的年輕人們都有着同樣的感悟,他們希望能爲熱愛的行業作出的一份貢獻,這是一代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與對生命科學的堅定信念。

節目裡另一位嘉賓,青年演員白宇帆也選擇了在青年時就自願簽署了器官捐獻協議。

“根據中國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過469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9萬餘例,捐獻器官11.9萬餘個,成功挽救了近12萬器官衰竭者的生命。”

在第七期的最後,節目呈現了這樣一系列數據,在這背後,是數以萬計像劉良一家一樣無私奉獻的志願者們;在這之外,是中國法醫行業閃閃發光的未來,和更多生命得以延續的希望。

人類,擁有着用生命點亮生命的力量。

法醫,爲生者權,爲死者言。法醫的工作從來都不只是面向死者,更是爲了生者更好地活着。

生之有限,但對生命的探索、爲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路途是無限長遠的。《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裡通過對法醫具體工作流程與細節的真實呈現,探索式的模擬案件推進,細緻入微地展現法醫工作者是如何打開生命終點的最後一扇門,將逝者最後的訊息翻譯給活着的人們。

通過一次次工作任務和一個個模擬案件考覈,實習生和觀衆們都得以走進具體鮮活的人物故事和真實的法醫內心世界,瞭解每一個模擬案例背後的社會現實,更對生命和死亡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思考。

譬如,在節目此前的第四案中,導師與學生們共同進行了一次模擬高墜實驗。將一具假人從高處推至墜落後,隨着一聲“砰”的巨響,教學模具摔得一塌糊塗。

站在地面觀看的周雨彤和翟瀟聞被嚇了一跳,周雨彤當即下意識閉眼捂嘴,差點被嚇得哭喊出來。曾經以爲人體從樓上墜落時“不會發出什麼聲音”,親眼所見後,才直觀真切地感受到衝擊,導師劉良則告訴學生們,“如果是真實的人體,聲音會更大。”

正如周雨彤含淚感慨的:“如果在(輕生)過程中後悔了,真的沒有機會讓你去後悔。”通過這次逼真的模擬實驗,實習生、嘉賓和觀衆們都直觀而深刻地感受到,意外、傷害和死亡……這些從來不僅僅是輕飄飄的兩個字。

生命和死亡教育,需要,也應當被正視。

今年3月21日,中華遺囑庫發佈《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其中首次提及“00後”立遺囑情況,2020-2021年立遺囑的人羣中,“00後”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

這一屆年輕人,對待生命與死亡的觀念,正在慢慢成長得更成熟、更包容。

節目中的五位實習生們,儘管性格、經歷各不相同,但都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法醫有着滿懷熱血的信念與腳踏實地的行動,他們始終秉持着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真相的追求,讓我們可以相信,法醫行業一定會發展得更遠,更好。

法醫工作者,需要學習的從來不僅是如何使用一把解剖刀,更要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要有深入人心的人文關懷。

從節目第一期中的面試第一題開始,導師周亦武就告訴大家,法醫在解剖遺體時需要儘量保證遺體的完整性,尤其是要注意避開遺體的面部,要有對逝者和家屬的尊重。

從這個角度而言,《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亦是一把解剖刀,破除大衆對法醫職業的刻板濾鏡,剖開法醫行業不爲人知的真實內在,不僅展示了法醫真實的工作狀態,更走進了法醫的內心世界,不僅看見具體人物“舍小家爲大家”的動人經歷,更看見整個行業一脈相承的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與守護。

生之有限,但對生命的探索、爲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路途是無限長遠的,《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敢拍敢言,更有溫暖細緻的關照與敬畏,節目爲法醫打開了一扇向大衆發聲的大門,爲追夢中的理想青年點亮了一座燈塔,更爲生命與死亡教育提供了一次創新嘗試的範本。

作者 | 西 西

編輯 | 吳麗雪

統籌 | 孫 梅

排版 | 靜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