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大腸鏡也找不到!醫揭「1腫瘤」成大腸癌隱形殺手

照大腸鏡也找不到!醫揭「1腫瘤」成大腸癌隱形殺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案例數在國內始終是「名列前茅」,如何做有效防治策略一直是重要醫學及公衛議題。義大大昌醫院團隊自2018年以來,每年大腸鏡下鋸齒狀腺瘤的發現率均可高達7%以上,相較於過去研究文獻平均發生率4.6%較高。此研究結果也登上腸胃內視鏡領域的頂尖雜誌《內視鏡》。

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5歲民衆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但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媒體上也不乏知名人士罹癌的報導,有許多民衆紛紛至醫院就診諮詢,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醫師呼籲民衆早日檢查,圖爲不同階段的腺瘤性息肉。(義大大昌醫院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醫師表示,大腸鏡並非只是「有做有保庇」,其對於大腸癌的保護力根植於高品質的檢查。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葉人豪指出,過去認知大腸癌多半爲腺瘤性息肉逐漸癌變而成,但有約 15%的案例是「鋸齒狀腺瘤」導致。鋸齒狀腺瘤外觀和一般腺瘤截然不同,典型的大腸腺瘤通常具有較爲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然而鋸齒狀腺瘤通常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也因此可能被檢查者「視而不見」。

鋸齒狀腺瘤「低調」的外觀不僅成爲大腸癌防治的死角,也成爲臨牀研究的難點。葉人豪指出,相對於腺瘤性息肉,鋸齒狀腺瘤更不容易利用大腸鏡或是糞便潛血檢出,因此每一次大腸鏡檢查時,除了必須把腸子清乾淨,醫師的認知與專業更扮演關鍵角色。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與細心,配合染色與影像內視鏡等技術才能使其無所遁形。

大昌醫院團隊研究結果顯示,20至49歲族羣的鋸齒狀腺瘤發生率與50歲以上相差無幾,代表鋸齒狀腺瘤在年輕族羣仍不可掉以輕心。此外,醫師對鋸齒狀腺瘤的認知,以及放慢大腸鏡檢速度,都有助於提升找到鋸齒狀腺瘤的機會。醫師強調,大腸鏡做得快並不等於技術好,確實找到、切除息肉纔是檢查最重要的目的,也才能達到防治腸癌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