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與張靈甫 國軍烈士待遇大不同

兩位擁有諸多相似處,但是又擁有不同待遇國軍烈士左爲反共烈士張靈甫,右爲抗日烈士張自忠。(網路照片

陸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與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將軍,同樣是今日被供奉於臺北大直忠烈祠的國軍英烈。根據考證,這兩位在兩岸都享有高知名度的國軍烈士除了都有同樣的姓氏外,還有許多令人看了拍案叫絕的共同點,比方說兩人的生肖都屬兔,且星座都是獅子座,只不過張自忠比張靈甫大了一輪而已。更重要的是兩人都是5月16日殉國,不過張自忠比張靈甫早陣亡了七年。

只是,張自忠與張靈甫兩人雖然已經是兩岸公認的抗戰英雄,且又有那麼多的共同點,但是一個小差異,就讓他們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都有天壤之別的待遇。這個差別,就是在於張自忠是在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因遭到日軍包圍而自殺身亡,至於張靈甫則是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當時與其對陣的卻是粟裕與陳毅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

2014年9月30日,中共動員重慶市中小學向張自忠墓致敬。(新華社)

抗日烈士張自忠將軍

由於是死在抗擊侵略者的戰場上,而對日抗戰又是國共兩黨撰寫中國近代史時的「最大公約數」,張自忠理所當然的成爲兩岸華人不分黨派所共同推崇的抗日烈士。也因爲日軍極爲推崇力戰而死的張自忠,甚至封其「支那大將軍」的稱號而加以宣揚,所以哪怕是史觀比較傾向肯定日本的臺灣獨派人士,對這位西北軍將領也是刮目相看。

中共從鞏固政權的角度出發,從1949年建政以來就積極肯定張自忠將軍在抗戰中的貢獻。首先,張自忠將軍並非蔣中正領導下的黃埔系將領,而且在中原會戰期間曾追隨其領袖馮玉祥將軍反抗過國民政府,所以他的存在看在中共眼中本身就是一個「超黨派」的愛國英雄概念。藉由表揚與肯定張自忠,中共可以向大陸人民展示自己不分黨派,紀念一切愛國人士的寬大胸襟。

其次,則是在於西北軍領袖馮玉祥本身在立場上就親共,而且張自忠也沒有在戰場上與共產黨交鋒的歷史紀錄,因此肯定他對中共政權本身也不存在任何的威脅可言。在中共建政初期,解放軍內還有大量隨高樹勳何基灃張克俠等人投共的前西北軍幹部與士兵存在。所以肯定張自忠,也等同於維持解放軍內部的軍心士氣,好讓他們願意爲了中共的霸業走上朝鮮戰場與聯合國軍一決雌雄。

這也是爲什麼由國民政府在1947年命名的北平自忠路,得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保留下來的主要原因。當然,張自忠的名譽在1966年到1976年中共走極左路線的歲月時也一度遭到毀謗過。比方說1972年由武漢軍區出版的《歷代中原戰記》一書,就以「蔣匪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被日軍擊斃」短短几行字交代了張自忠將軍犧牲的經過。

不過大體而言張自忠將軍在大陸還是備受禮遇,他那位在臺灣中影公司拍攝的電影英烈千秋》中出現的女兒張廉雲,在戰後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且還一度做爲中國民主青年代表團成員到匈牙利參加國際青年聯歡節活動,在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國紀念二戰的活動中享有盛名。畢竟,張廉雲的父親張自忠將軍仍然是反法西斯同盟國犧牲將領中階級最高者。

在臺灣,張自忠同樣也得到了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的肯定。1951年,蔣中正在視察阿里山的時候,將一個以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命名的區域改名爲自忠。如同大陸北京,在桃園市中壢區也有自忠街、自忠二街與自忠三街的存在。不過張自忠在臺灣之所以會享有盛名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爲中影公司在1974年拍攝的史詩巨片《英烈千秋》。

由《英烈千秋》所塑造的29軍「大刀隊」,還有柯俊雄飾演的張自忠將軍隨着這部電影的上映在每個1945年以後出生的臺灣人腦海中,爲抗戰國軍的形象也從此定了型。畢竟在那個相繼遭遇釣魚臺事件、退出聯合國與中日斷交等外交事件衝擊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需要靠手持大刀,穿着破舊灰色制服力抗日軍的國軍形象來讓臺灣人重拾信心。

所以即便後來大家也都知道,抗戰中的國軍不是隻有「大刀隊」,同時也有穿着草綠色軍裝,頭戴德式鋼盔的中央軍,乃至於在滇緬戰場上痛宰日軍的駐印軍與遠征軍存在,臺灣人所最偏好的還是當年跟着張自忠在華北平原上戰鬥的西北軍。哪怕是在2011年由三立電視臺製作的軍教片《勇士們》,也還是在反覆的歌頌《英烈千秋》裡張自忠的故事

2013年10月,有着國共和解象徵的張靈甫紀念碑遭到激進的大陸人士砸毀。(網路照片)

反共烈士張靈甫

相反的,張靈甫由於是死在反共戰場上,而且又是中央軍嫡系部隊的頭號猛將,所以他在大陸淪陷後,自然被共產黨視爲「反面教材」的人物加以批判。也因爲張靈甫指揮的整編第74師是國府少數全副美式裝備的部隊,所以中共一直以來都格外重視孟良崮戰役的宣傳意義,認爲那是一段人民軍隊依靠落後武器與頑強意志刻苦戰勝強敵的壯烈史詩。

也因此,纔有描述人民軍隊全殲整編74師歷史的小說《紅日》在1959年誕生。在這部孟良崮戰役參戰者吳強撰寫的小說中,張靈甫毫無疑問是以反派人物的角色出現。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後來改拍的電影與連續劇中,張靈甫都被描述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混世魔頭。尤其是他在指揮國軍奪下漣水後,還不忘以肅清匪諜的名義大舉屠殺老百姓。

只不過,親身經歷了孟良崮戰役,並且看到張靈甫屍體被擡下戰場的吳強可能是因爲受到那股壯烈畫面的震撼,在下筆時仍不忘隱喻歌頌了這位國軍將領力抗共軍到死的勇氣。這樣的寫法,也使得張靈甫成爲了中共後來拍攝的多部主旋律電影與連續劇時最具有迷人氣質的反派角色。好巧不巧的是,長相英俊的張靈甫又是一個迷人程度遠超過正派的反派人物。

大陸改革開放後,隨着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貢獻得到了肯定,人們也開始重新審思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並驚訝的發現他的作用可能還真的一點都不會輸給張自忠。首先,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開始,到1945年的湘西會戰結束,張靈甫將軍的參戰次數幾乎可以用「無役不與」來形容,而且只要有他參與的戰鬥,那就絕對是感天地泣鬼神的硬仗。

而且替中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詞的田漢,也還曾經把張靈甫抗日的事蹟寫成了《德安大捷》話劇。由此可見如果張靈甫早幾年死在任何一場他參與過的對日作戰的話,他在大陸的地位至少不會輸過張自忠,因爲在80年代初期中共就出於統戰的需要,而追贈了不少抗戰時陣亡的國軍將領烈士地位,其中也不乏姚子清將軍等中央軍的英烈。

其次,則是走完整場抗戰的張靈甫將軍,殺死日軍的數目也不會比在1940年就陣亡的張自忠將軍還要少。因此在連戰於2005年造訪對岸後,張靈甫還真的一度成爲了許多大陸年輕人「追星」的偶像。甚至還有年輕的大陸女孩,將張靈甫的照片與穿着婚紗的自己合成爲夫妻照。在張靈甫將軍遺孀王玉齡女士的奔走下,大陸也破天荒的允許在孟良崮戰場上爲這位過去的死敵建立紀念碑。

固然,大陸有不少的國粉推崇身爲抗日英雄的張靈甫,但是他「人民公敵」的帽子卻也沒有被中共當局正式摘除。而在孟良崮戰場上豎立,寫有「和平統一」四個大字的張靈甫將軍紀念碑,還有馬英九總統親筆專寫的提詞也在2013年10月遭到激進的大陸人士砸毀。據說,張靈甫紀念碑遭到砸毀的原因,是早先有四個大陸的「國粉」舉着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於碑前合影。這個舉動疑似激怒了當年遭到整編74師殺害的共軍、游擊隊或者民兵後人,從而做出砸毀紀念碑的舉動。

不過,無論他在抗日戰場上殺敵有多麼英勇,完全肯定一個寧願戰死不投降的反共將領意味着中共當年建政的目的缺乏正當性,因此北京當局勢必不可能如同對待其他國軍英烈那般全面平反張靈甫。尤其是在馬英九政府與習近平政府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時出現了相互對立的歷史觀點後,中共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還公然撰文批判大陸民間過度「擡高」張靈甫地位不可取。中華民國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少將還爲此事與徐焰有過一段精彩的「隔空交火」。

而在臺灣,張靈甫的地位同樣也沒有張自忠來得高,而且也甚至遭到當局的刻意遺忘。身爲中央軍將領的張靈甫與蔣中正的關係理應比張自忠還要接近,但是前者在臺灣的地位卻遠遠比不上後者,讓許多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這可能又與蔣中正在帶領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一系列爲了鞏固外省軍民同胞向心力的政策有關。

很多時候爲了團結,蔣中正往往會刻意犧牲自己手下子弟兵的名節去成就非嫡系部隊的名譽。比方說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會戰,隸屬於中央軍嫡系部隊的陸軍第5軍打得比廣東部隊第19路軍還要賣力,但是國民政府在後來的宣傳中,卻永遠是隻提第19路軍。哪怕是戰後在臺灣接受反共教育長大的一代也都只知道19路軍,而不知道第5軍的任何作用。

出於同樣的理由,蔣中正在到了臺灣以後,也是刻意強化對西北軍的宣傳而有意淡化甚至漠視中央軍的作用,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要到解嚴以後才知道中央軍在抗戰初期就引進了德式武器的事實。相對於裝備精良,但是卻被共產黨用小米加步槍擊敗的整編第74師,宣傳「大刀隊」以落後武器抗擊強敵的故事顯然對於身處小島,處境艱難的臺灣人而言也更有吸引力。

在國軍的政治作戰學校與陸軍軍官學校雖然都有靈甫樓的存在,但是卻因爲位於軍事院校的校區裡面而不得外人所知。曾經在高雄鳳山存在過的靈甫路,也因爲後來遭到拆除的原因還不如以一江山烈士王生明命名的生明路有知名度。隨着政黨第三度輪替,未來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蔡英文會不會像現任總統馬英九一樣重視張靈甫也通通還是未知數。

而由洪秀柱擔任黨主席的國民黨,也極有可能出於尋求建立更穩定牢固的國共關係而放棄爭取抗日戰爭的歷史論述權。從連戰前往大陸出席中共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得到大量國民黨、新黨、親民黨與中華統一促進黨支持者認同的情況來看,與這段歷史有淵源的泛藍支持者們可能也會選擇先把張靈甫的歷史擺到一邊,然後與中共一起紀念較無爭議的張自忠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