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敬黑箱護航

(圖/本報系資料照)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及四接填海造地案,自2018年提出歷經5次環評初審未果,去年7月橫空出世的「東移3.0方案」,將填海範圍微幅縮小並往東移、緊貼基隆港嘴,引發重大爭議。由於填海範圍移動後,新範圍的地質、生態等環境影響資料須更新,依《環評法》重啓範疇界定並補足調查資料,臺電卻拒絕重新申請,環保署也護航臺電闖關環評。

回顧5月25日,臺電與環保署無視法治與程序正義持續闖關,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闖入現場阻止「違法環評會」後,環保署於7月7日又再度違法召開「專案小組第5次初審會議延續會議」,並拒絕更多公民登記旁聽、發言。

當日會議一開始,場內多位跨黨派立法委員提出程序問題,指出臺電未依照《環評法》第10條針對「範疇變更」的「東移3.0方案」重新進行範疇界定,此次環評會議應停止審查、立即散會。基隆市長謝國樑亦表示,市府已經撤回前林市府「原則同意」函,此區域爲環境敏感之一級海岸保護區及水產動植物保育區,依「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8條,開發單位應先取得基隆市政府的同意,若未取得同意,此環評會議就是違法召開、浪費行政資源,應立即停止。

然而,爲加速輾壓程序,環評會議主席簡連貴持續迴避各方提出的程序問題,更在未進行會議程序變更的前提下,臨時休息40分鐘後就將環保署及環評委員「移到沒人知道在哪」的會議室,不僅閃躲立委提出的程序爭議,更是明顯逃避基隆市府依法提出的申請要求、逃避媒體第四權的監督,更將公民意見隔絕於外,這無疑是以程序暴力踐踏環評的實質審查。

諸多荒謬舉動,讓環評會應有的「公民參與」形同虛設,此次審查更完全無視《環評法》公開透明與民間參與的精神,宛如2014年立法院出現的黑箱服貿爭議,顯示環保署及環評會是以極度反民主的作爲,規避公民及立委的監督。

此次環評審查,從召開前的公告,到過程中出現強行違法召開、限制發言、任意更改會議程序到變更審查會議室,連不少與會民衆的發言權也遭剝奪,讓人看見環保署爲護航經濟部錯誤、失當的能源政策,不惜遮掩臺電調查資料缺失以護航闖關,這已嚴重傷害臺灣民主法治的精神,也破壞公民的知情權,環保署長張子敬應對此負責、道歉並辭職下臺!(作者爲基隆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發言人陳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