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安:企業是創新真正的主力軍

張景安系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關於科技現代化,我認爲需要加強三個問題。

第一,加強創新驅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今天的中國正在以全新的創意和方法實現全面創新,創新是“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翅膀。衆所周知,近幾年傳統要素增長有所放緩,然而創新增長反而實現了較好增長,中國的創新創業依然強勁。從統計來看,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更是明顯高於其他產業,而且具有綠色創新的特點。這裡面增長最快的是中小企業的創新,中小企業的創新推動中國內生增長成爲優勢。當前,我們正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階段,雖然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局部衝突、糧食危機等黑天鵝事件,但全球仍然是科技創新的密集區,顛覆式創新不斷涌現。

有人說,誰掌握材料誰就掌握未來。20多年前,我在硅谷參加研討會,會上就有專家提出:“硅基芯片將被淘汰,因爲幾個納米的硅基芯片已經達到極限,另外,硅基芯片最大的問題是不環保,所以美國正在研究代替硅基芯片的材料,如碳材料芯片。”專家們認爲,上個百年是硅的時代,這個百年是碳的時代。石墨烯是碳材料的一種,自從諾貝爾獎公佈之後,石墨烯材料應用得到較快發展。但直到今天,碳材料仍未成爲主流,高精度芯片仍是中國的“卡脖子”技術。

2018年,美國航天局提出“佔領月球”,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允許企業開發月球和小行星資源。美國政府提出了月球研發計劃,促使多國推進研發探測月球資源技術。歐洲航天局也提出月球技術計劃,建立可供生活工作的月球社區。日本提出2030年建立月球基地。月球和火星及整個外層空間似乎正在喪失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地位,太空競賽一觸即發。有人研究空天海地一體化,打造空間共同體。有人說誰控制空間,誰就能控制地球。馬斯克的衛星覆蓋地球周圍空間,投資300億美元,計劃發射1.2萬顆,已經發射了3500顆,通過星際鏈接計劃,爲邊遠地方提供寬帶互聯網付費服務,付費接入每月100歐元。

研究表明,核聚變未來可解決地球能源問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挑戰的課題,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985年,美蘇發起了這項計劃;2006年,中、美、日、韓、歐盟、俄、印度七方簽訂協定。有報道稱,項目比預期晚了5年,經費預算比預估增加了3倍,約200億歐元。2020年,國際人造太陽項目組裝正式啓動,進入安裝階段。核聚變實現商業應用,這一天可能仍然遙遠,但我們充滿信心。還有伽利略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人類在陸地奮鬥幾千年後,開始向空天和海洋進軍,地球表面爲70.8%的海洋和29%的陸地;水資源中,海水佔97%,陸地水佔2%,將海水中的鹽分提煉出來,堆在陸地上高達200多米,海水平均深4000米左右,海洋生物佔世界80%,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洋科技、海洋環境的研究與較量已經打響。陽光進入海洋深度不超過1000米,大量海洋物質不見陽光,深海資源開發成爲未來競爭的重點和難點,由此可見,陸海空三大戰場的競爭在全球拉開。

當今世界,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正闊步向我們走來。20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任省長時率先推進“數字福建”。20年來,數字創新已經廣泛滲透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方面。有人說,人類進入了“萬物皆數”的時代,數字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人類社會。在新冠疫情中,數字化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整體改變了商業模式,使中國互聯網躍升至世界先進水平。

今天的創新是一個比速度的時代。2022年10月30日,ChatGPT3.5(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出的大模式)發佈,兩三個月後,ChatGPT4.0發佈,性能提升了500倍,升級速度超乎想象。相比上一版,新版有明顯躍升,更快、更準、更智能,準確率也大大提升。三個月一代,這種創新速度不可想象,也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由此可見,新場景、新物種瞬息萬變。這是一個分秒必爭、日新月異、更新換代快、比效率的時代。衷心希望中國的創新有這樣的速度和質量。

第二,堅定不移地實現科技全球化。科技現代化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創新全球化。上世紀中葉,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90年代,著名的知識經濟和互聯網剛剛興起時,發展高科技、推動全球化是世界潮流。世界主流認爲:信息、技術、人才、資本及觀念的自由流動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現在情況發生了改變,出現了諸多逆潮流和不確定因素,全球化進程進入困難期。

改革開放後,中國40年的快速發展證明,開放的系統充滿活力,封閉系統將被淘汰。創新全球化是世界潮流與趨勢,不可阻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全球化。目前,渡過全球化困難時期,要依靠民營企業。一是要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創新好,我們經濟纔會更好,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二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民營企業的創新環境好,中國的創新環境才能好,才能形成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協同創新的局面。

第三,協同創新、集成創新是當代的潮流和趨勢。近1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環境以及水平有了極大提高,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突破了3萬億元,投入強度達到2.5%,企業已經成爲創新的主體,是創新的主力軍。

當今世界,創新的一個特點是,有價值的創新來源於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的創新,需要有全球視野、全球整合資源,具備多元思維與全球化思維,需要有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自主研發體系,還要有跨學科的綜合能力與精神境界。企業由原來聚焦生產線到聚焦創新鏈、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和生態圈,相互滲透、開放多元、互聯互通、深度交叉。因此,未來世界經濟競爭很大程度是產業集羣的競爭,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羣和產業鏈是未來競爭的重點,單一企業、單一產業很難持續,單槍匹馬不可能取勝。因此,主動多元主體協同創新迫在眉睫,要謀劃重大的協同創新的佈局,以適應未來創新與競爭需要。

創新是人才之所爲,但是創新不僅僅是單純的科學研究。研發不產生效益,有些研究停留在基礎上,缺乏產業化;有的研究是爲了申請補助,這有很大問題。因此,創新需要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真正急企業之所需,這也是相當有難度的。

科技人才是先進文化的實踐者、引領者,科學文化的核心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科學素質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基石。技術創新要尊重市場規律,科學要尊重科學規律。世界上偉大的發現都是科學家之所爲,是科學家的腦力勞動,科學家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在科學的道路上他們終身爲之奮鬥。科學發展需要自由的空間與寬鬆的環境,要對人才高度信任、提供個性化的綠色通道。只有這樣,奇才、怪才、偏才、天才才能脫穎而出。產品有保鮮期、保質期,人也有特點,用其所長、用當其時、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需要培養,天才需要發現,做產業需要工匠精神,做科研需要科學精神,培養科學家,寬鬆文化是關鍵。創新需要寬容,需要容忍失敗,需要容忍標新立異,自由思想的火花是創新的源泉。寬容的創新生態下,自由思想之花才能盛開,纔能有更多獨立思考、自由探索與源頭創新。實際上,創新的奇蹟一般發生在政府和銀行視線之外。

今天,我們已經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人才豐富,更不缺乏天才,條件充分,我們給堅持創新的人搭了一個登天雲梯,讓他們可以在祖國藍天展翅翱翔。

(本報記者石震方據演講整理,略有刪節)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站在未來看現在】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