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與自然生態的對話 荒野攜手企業創造永續新機遇

人類與地球生物既緊密且相互依存,維持生態系的多種樣貌,才能維繫人類的生存網絡。2022年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宣告人類需扛起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責,隔年,聯合國宣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明示企業需評估製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專家預測,若企業的永續經營策略,沒有引入ESG指標,很可能被市場淘汰。不過,許多企業的生產及營運,不一定跟E(環境保護)有直接關聯,隨着生物多樣性議題更獲重視,若與守護環境的第一線組織及專家合作,更能跟上永續發展的脈動及解方,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7項目標「夥伴關係」, 創造永續價值。

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企業的商業營運模式與地球環境變化環環相扣,企業理應爲永續環境做出貢獻。而默默耕耘近30年的荒野保護協會,以熱愛自然的初心爲始,號召企業夥伴們加入棲地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永續的實際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將於5月3日舉辦「綠色共生未來:引領生物多樣性與ESG論壇」,集結學者及環境保護組織分享生物多樣性的多元守護面向,也提供企業在ESG議題下有更多參與的想像。探討在永續發展的政策下,企業該如何迴應ESG議題,發掘更多面向的永續執行策略,以及擴大企業在生物多樣性議題的影響力。

圖說:荒野環境教育的核心,在於讓人先親近自然,進而推動對生態永續的守護行動。 圖/荒野保護協會 提供

還自然於自然 「有感」的棲地覆育行動

親近自然是爲了與生態產生更密切的連結,而非將人類的手肆無忌憚的向山林延伸。據調查顯示,北市超過7成的郊山步道已變成水泥硬化步道,過度的人工化,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

圖說:荒野保護協會在山林行腳活動不只帶民衆走入山林,透過垃圾撿拾,讓一般人體認到山林永續的重要性。 圖/荒野保護協會 提供

愛山更要親山,荒野保護協會推廣多場走讀、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在步道周圍就地取材,以石頭砌成一階階的石梯,用雙手感受土地所帶來的溫度。「臺灣的步道水泥化嚴重,國人喜愛爬山是想要親近山、而不是侵害山林,用雙手就地取材整理步道,更能感受人與土地的連結」。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陳憲政笑稱這真的是苦力活,卻也是與土地最貼近的方式。

圖說:荒野保護協會在步道周圍就地取材,以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製成步道,讓民衆爬山時能與自然更貼近。 圖/荒野保護協會 提供

人爲的開發活動,往往導致生物棲地品質退化、零碎化,排除人爲干擾,才能讓原有生態系自然「痊癒」。陳憲政提到,圈地養護也是荒野棲地覆育行動的重要一環,藉由購買棲地、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等方式來達成,讓自然保持恆定。

走入山林、看見山林的需要,進而採取行動。荒野保護協會以山林行腳、手作步道及棲地圈護等行動,來實行環境保育,讓人類對環境產生共感,進而推進政策法規,守護自然生態。

爲海洋把脈 共創藍色永續

作爲地球之肺,海洋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據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領域聯合專家組估計,逾8成的海洋廢棄物源自陸地,海洋廢棄物已嚴重影響到海洋生態,物種一旦喪失,便是不可逆的結局。

荒野保護協會10多年來從行動及推動政策雙管齊下,倡議無塑海洋,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響應淨灘,結合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記錄清除的垃圾種類及數量。

圖說:荒野保護協會將淨灘活動中的垃圾種類、數量一一記錄,作爲日後政策參考。 圖/荒野保護協會 提供

收集淨灘數據、倡議減少海洋廢棄物,陳憲政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投入國際淨灘、海鳥護生、淨海、川廢快篩,以具體行動守護海洋。爲海洋作「看診」的紀錄,併成爲政府政策制定的處方,落實海洋永續。

行動力X永續力 守護生物多樣性

評估企業於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的監督管理,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勢在必行,在國際一致的目標下,企業應更重視生產過程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衝擊,除了着眼於營運方向,還可以直接用守護行動感受自然帶給人類的感動。

先認識自然,纔會在意它發生什麼事,企業與環境保育的NPO結合,更可以擴大永續量能以及影響力。荒野保護協會將於5月舉辦生物多樣性論壇,期盼透過跨組織、跨界的「環境守護行動」經驗交流平臺,號召企業夥伴加入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列,讓理念付諸行動,創造更多企業永續的實踐方法。

圖說:荒野保護協會致力守護臺灣的自然樣貌以及動植物棲息地,期待藉由5月的生物多樣性論壇,與各界交流。 圖/李清宇 攝影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