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未來的很多趨勢都會對孩子們的教育,以及他們未來要面對的職場前景有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幫他們做好準備呢?這裡,我要幫你破除三個迷思,再給你兩個建議。

迷思1:名校才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第一個迷思是名校才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我們先來說說教育經濟學裡面的一個最有名的研究。曾經擔任過奧巴馬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艾倫·克魯格和他的合作者道爾,討論了名校和普通學校的學生畢業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差異。他們發現,平均來說,名校學生比普通學校的學生收入要高7%。這個結論並不意外,名校學生總體來說能力更強,在職場上的表現當然更亮眼。但他們的研究中最有意思的結論是,如果真是好學生,上不上名校無所謂。他們專門去看了一類學生,這類學生考試成績很優秀,也拿到了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不過他們沒去名校,而是去了相對來說更普通的學校。比如,可以上哈佛的學生,去上了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結果,這類學生的職場表現比上名校的學生更優秀。

那爲什麼學生還都要擠破腦袋進名校呢?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確實看到名校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更佔優勢。招聘的第一輪就是拼簡歷,你畢業的學校沒有名氣,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有。但是,這是由於現在的招聘制度存在弊端。負責招聘的大多是人事部門,而真正要用人的是老闆。這就帶來一個風險規避的問題。名校有好學生,也有差學生。普通學校有好學生,也有差學生。人事部門不可能看每個人都看得很準,他可能會犯兩種錯誤:把名校的差生當成了好學生,或者是把普通學校的好學生當成了差學生。第一種錯誤對他來講風險更低。他可以跟老闆說,那沒辦法,我北大清華的學生都幫你招來了,還不好使,我就沒辦法了。但第二種錯誤的風險就太大了。老闆會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好的眼光。出於風險規避的考慮,人事部門就會寧可招名校的差生,也不招普通學校的優秀生。但是,稍後我會講到,如果你有主動性,是可以避開這道坎的。

即便是在畢業招聘的時候,名校生有一定的優勢,但到了換工作的時候,這個優勢就大打折扣了。換工作的時候,招聘者更看重的是你過去的業績,而不是你當年高考考了多少分。同樣,裁員的時候,單位也不會因爲你是名校畢業的,就網開一面。所以,雖然名校有光環,但這個光環其實只能用一次。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能考進名校,那麼,恭喜你,你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如果你進不了名校,那最好要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學校。所謂和自己匹配,就是說你可以稍微努把力,就能在學校裡混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就算高考失利,上的大學並不理想,也沒什麼關係,上什麼學校並不決定人生的終點,它只是你人生過程中的一個打卡點而已。

迷思2:最熱門的專業就是最好的專業

接下來,我來說說第二個迷思。第二個迷思是最熱門的專業就是最好的專業。

家長和老師經常會跟孩子們說,你們要想好將來幹什麼,找個好的專業。有人會告訴你,讓孩子學金融、學計算機。也有人會告訴你,千萬別學新聞,別學土木工程。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很失望,怎麼他老大不小了,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

讓我們面對一個現實:大部分孩子到了該上大學的時候,都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這可不怪他們。他們有限的人生經歷就是刷了十年題,你讓他能刷出什麼人生目標?那沒有人生目標,選專業的時候要選錯了該咋辦?

專業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大部分人從事的工作和他當年學的專業都沒關係。以後,人的一生可能要換好幾種工作,不可能每個工作都是自己原來學過的專業。更不用說,未來的工作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你就是想學,現在也沒有那個專業。有一些專業,比如說,會計和工程,畢業之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概率相對更高,但就算是這些工作,幹到一定程度也會被提拔到管理崗位,還是換了專業。

現在看起來火爆的專業,以後未必吃香。這是因爲,經濟形勢的變化太快,而教育存在滯後效應。你看到現在某個行業很吃香,所以決定去學那個專業,但是大學就要讀四年。四年之後,等你畢業了,那個行業的黃金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了,你正好一腳踏空。

同樣,你覺得沒有用的專業很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有用。就說新聞專業吧,這個專業畢業出來確實不好找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當記者的收入也不高,而且幹起來很累。但是,誰說學新聞就一定要當記者?誰說當記者就要幹一輩子?每個專業都蘊含着很多獨特的技能。比如,新聞能教你如何快速學習新知識,接觸社會的不同層面,鍛鍊你的表達能力,這些都是職業發展中最核心的技能。

所以,我的建議是:允許孩子去試錯。學錯了專業還可以再換,沒想明白可以主修、輔修,學兩個專業。實在不知道選啥專業,就選最基礎的專業。比如,與其去學人工智能,不如去學統計學;與其去學電商,不如去學哲學。最基礎的專業能鍛鍊你的最核心的技能。至於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識,在工作中去學習,效果最好。

迷思3:最穩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第三個迷思是最穩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這兩年經濟形勢不好,工作也不好找,於是,大家就想,最好是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到底什麼是穩定的工作?在體制內當公務員算不算是穩定的工作呢?這可不一定。如果去看看過去的改革歷史,你就會發現,政府機構也會經常調整。新的職能會增加,但有些舊的職能也會取消。而且,我們一向強調要精兵簡政,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裁撤掉機構裡的冗員。所以,公務員也不是鐵飯碗。

體制內還有一些事業編的工作,比如教師、醫生。這就更要看形勢變化了。生育率下降,已經影響到幼兒園和小學招生,再過幾年,又會影響到中學。學生少了,教師也會有所壓縮。

如果不是進體制內,那進大公司呢?一度最紅火的那些行業,房地產、互聯網、金融,都招了大量員工,但經濟形勢不好,這兩年都在忙着搞優化。所以,大企業也不一定靠得住。

上一代人的經驗對下一代人並不適用。如果當父母的只知道給孩子出主意:考研吧,考公務員吧,那其實是束縛了孩子的手腳,擋住了孩子的視線。

年輕一代的成長週期比以前變得更長了。工業革命的時候,十來歲的孩子就已經進工廠了,所以,當時沒有什麼青春期一說。如今,孩子的成長不僅多了個青春期,還多了個“成年實習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之後會換好幾份工作,中間可能再回學校讀個書,折騰到三十歲,纔會真正安頓下來。孔子說“三十而立”,證明他很有預見能力。從大學畢業到真正安頓下來,這個實習期是在浪費時間嗎?並不是。這是年輕人在學習真正有用的知識,也就是在真實世界裡生存的知識。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很多職業的通道被打開了。過去只能上到半山腰,沒法再往上走的職業,現在也能到達山頂了。舉個例子,廚師這個職業以前最多到半山腰,能做到餐廳的大廚就到頭了。現在不一樣了,廚師可以自己創業,可以開米其林餐廳,也可以開連鎖店。廚師也可以變成明星。網上最火的大V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美食博主,他們的影響力一下子被放大了。

這對我們有什麼啓發?既然上山的路比以前多了,走哪條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走到山頂。也就是說,幹哪一行並不重要,但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到行業裡頂尖的水平。各行各業的精英會在山頂上相聚。比如,三流演員能夠見到一流演員的概率很小,但一流的化妝師能見到一流的演員的概率就很高,他們甚至能成爲好朋友。三流企業家能見到一流企業家的概率也很小,但一流的教練就能見到一流的企業家,因爲企業家也要有教練指導他們鍛鍊身體。

如果所有人都考研、考公務員,或是所有人都去互聯網大廠、金融機構,那就像登山的時候,大家都走一條道,擠得水泄不通,不僅上不去,還容易出危險。可是,上山的路明明不止這一條。稍微拐個彎,就有另外一條上山的路,風景更好,到達山頂的時間更早。

所以,我的建議是:把每一份工作都當成實習的機會,利用每一個平臺,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準備,有一天,你也可以做到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平臺,在曠野中也能自己生存。

兩個建議

說完這三個迷思,我再給你提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讓孩子儘早接觸真實世界。如果家長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讓孩子刷題、考試、準備考名校,就忽視了對孩子一生成長真正重要的能力。就算孩子的成績好,但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建立親密關係,領導一個團隊,就沒有辦法有成功的人生,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變得焦慮、抑鬱、厭學。怎麼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呢?可以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讓孩子幹一份零工,體驗一下勞動的辛苦;可以讓孩子多和成年人平等的交流,給他找到一個人生導師,身邊的榜樣。這樣,才能讓孩子身心都健康。

第二個建議是:雞娃不如雞自己。你的閱歷會影響到孩子的閱歷,你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眼界。我們在前面說到,孩子可能沒有人生目標,那是因爲他沒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行業,尤其是各個行業裡面的成功者。你能不能給他提供這樣的機會?如果你更優秀,更願意瞭解新生事物,就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如果年輕人能夠接觸到行業內的高手,就會對行業的內部信息瞭解得更多,到時候他就會發現,不是所有的招聘都要通過投簡歷、過人力資源經理這一關。有了引路人,年輕人進入職場會更順暢。

孩子在成長,父母一樣也在成長。在終身學習這件事情上,父母和孩子是同學關係。

如果你是父母,希望你能夠和孩子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看完一起討論。孩子有什麼心得,你有什麼心得,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跟大家分享。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何帆】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何帆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

何帆,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