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不住”的孩子,身上有3個明顯優勢,越長大越出息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朋友小楠跟我吐槽:

自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中班的階段,家裡是越來越“待不住”了。

每天放學回到家,顧不上吃飯,也不想着學習,就吵着嚷着去樓下瘋玩,根本攔不住。

小楠說,照這個趨勢發展,兒子身上的平庸,自己已經依稀可見了。

其實,現在的環境確實很卷,家長憂心和焦慮也能理解。

但是再怎麼忐忑不安,也不能因爲孩子貪玩、喜歡到處浪,就給他人生的試卷打上紅紅的叉吧。

畢竟,貪玩與是否平庸、未來有沒有出息,沒有本質上的關係。

甚至說,那些在家裡待不住的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養出3個明顯優勢,越長大越有出息。

不信的話,咱們接下來看一項有趣的實驗研究。

早在60年代,在兒童心理學家布魯姆的領導下,美國開啓了一項名爲“佩裡學前教育研究計劃”的實驗。

他們選取了123名來自貧窮黑人家庭的3—4歲的孩子。

這些孩子有着類似的特徵,比如父母都沒啥文化,同住一個地區,智商都在60—90,並且未來會上同一所幼兒園或學校。

實驗人員將孩子們分爲兩組,一組是實驗組,共58個孩子,對他們進行學前教育和家訪。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學前教育,並非是與學知識相關的傳統教育方式,而是鼓勵孩子們自發性的玩耍。

另一組是對照組,共65個孩子,不進行任何介入干擾。

在長達40年的持續追蹤後,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

他們發現,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力發展更快,長大後,不管是學歷、收入,還是擁有住房的比例,都遠高於對照組的孩子。

所以,這項實驗也充分表明:

一味給孩子灌輸知識的早教模式,並不能讓他們擁抱更好的未來,反而讓孩子們在本該肆意玩耍和奔跑的年紀裡,充分釋放天性的話,更易獲得成功。

其實,之所以會如此,是因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上會慢慢出現3個明顯優勢。

①接受刺激更多,智商更高

貪玩、在家裡待不住的孩子,往往能夠接收到更多的刺激,而這些往往對大腦發育和潛能激發,都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和作用。

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迪,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就明確提出:

所以我們通常會發現,那些喜歡玩耍的孩子,往往他們的腦袋更加靈活,無論是記憶力還是學習力,都有一定的優勢。

而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爲受到了BDNF這種蛋白質的影響。

②適應和解決各種狀況的能力更強

想先問問大家:溫室裡的花朵,爲什麼換個環境,就容易枯敗?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它在精心呵護的環境下成長,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一旦離開原本的舒適區,生存能力薄弱的問題,就會無限放大。

其實對應到孩子身上也一樣。

那些經常在外面跑和玩的孩子,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各種事物和突發情況。

久而久之,他們不但可以從周圍環境裡去學習,也可以依靠自身經歷去總結和積累一些寶貴經驗,從而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爲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建立了根基。

③創造力更強

網上有人說:無論什麼時候,創造力,都是獲取成功的“捷徑”。

深以爲然。

就比如小學課本中的“烏鴉喝水”,還有曹操的“望梅止渴”和諸葛亮的“空城計”,無一不是創造力的完美體現。

而在如今這個競爭環境下,創造力這種極具開拓和創新的能力,越來越多的體現着它的含金量。

企業家李開復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就說到:

所以,很多時候,創造力都是在社會上立足、獲取成功,甚至有時扭轉乾坤的一件“法寶”。

而對於那些從小在外面奔跑、玩耍的孩子來說,戶外像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也像是一個有着各種材料的天然教室。

在這間教室裡,他們發現與捕捉,他們記錄與想象。他們擺脫框架的束縛,自由的探索和學習。

而創造力的培養,往往就是在他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悄然進行。

其實,作爲如今的家長,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抓住每分每秒,伏案於桌前,認真學習讀書,獲得好成績。

但實際上,比起書本里的知識,比起考卷上的成績,讓孩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或許才能在各個方面,更好的培養他們的能力。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