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藍白之外:黎巴嫩的青翠雪松

黎巴嫩國旗

文/蕭婷

恐怖攻擊每天都有。若是認真去找新聞的話,真的幾乎每一天都有,多數在中東非洲,IS(DEASH)、青年黨博科聖地、努斯拉陣線哈瑪斯。那種帶着恨意或歧見去毀滅別人的恐怖,對某些地方而言不是某次突發的慘案,而是蟄伏在每日生活裡的恐懼,你永遠不確定身旁路人腰際的隆起是不是底下一捆捆自殺炸彈等着引爆。

法國發生慘劇的前一天,黎巴嫩也發生差不多的自殺炸彈攻擊,37死百餘傷;隨後在伊拉克也是,21死46傷。數字也許能稍微定調嚴重性,但是看到現場照片那些碎落一地的畫面人們的驚惶表情,揪心程度是一樣的。

法國一事全球媒體消息是以timeline狀態在更新,不斷有影片、訪問、祈禱文網路支持「集氣」的力道遠大於黎巴嫩和伊拉克;後者的消息當然也是有,不過只有少數幾則整理報導,很快就消失在無限多的其他新聞後面。

但這是必然的結果,只是剛好擺在一起才顯得突兀。因此我不是要戰媒體大小眼、也不是指責讀者一窩蜂,而是覺得一國國力富強之必要性比想像中大上許多;或許不需要多「富」多「強」,但說穿了就是國際臉面,那張臉比什麼都重要。

那張臉,臺灣有嗎?

大家紛紛換上法國頭貼,也知道三個顏色就是自由平等博愛,但我連黎巴嫩國旗長怎麼樣都不知道。查了以後覺得這面國旗好可愛,「紅色是自我犧牲、白色象徵和平,中間的雪松代表挺拔強勁的力量。」覺得這些意義在這種毀滅性人禍時刻更重要了。

貼出這張國旗,希望受傷的人早日平復,人們都能像這株(有點像聖誕樹的)雪松一樣,堅強挺拔。